​曹可凡:大学生“跨界”择业也很美,我便是!|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2020-05-26 上海

陈正宝/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就大学生如何更好就业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曹可凡用自身的职业之路建议青年人,择业时不必拘囿于自己的专业;或“跨界”思维,或报以投身基层的决心,都将有不曾料想的风景陪伴一路的成长和发展。

 积极面对  将视野更加放宽 

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是近年来最严峻的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行业本身遭到重创,比如航空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曹可凡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要从多个方面予以应对。

首先是积极面对,不抱怨,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接纳情绪和压力,尝试调整,对外部环境有合理预估,变压力为动力,并整合自身优势,合理规划,提升求职竞争力。“当社会经济在上行的时候,作为求职个体,当然有充分选择的权利,但当经济处在平缓或者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不能更多地挑挑拣拣。”曹可凡认为,此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升学、培训的方式,进一步充实自己。

其次在择业的时候,可以将视野更加放宽。曹可凡一直觉得,每一个人经过大学的历练,并非是说将来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自己的专业所学。“当中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在大学里,除了学知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其实更让人受用一生。”

 现身说法  跳开专业找工作 

曹可凡指出,即使一个学生去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同的工作,却依然能在其中找到共性,发挥潜能。他以自身求职经历来说这样的道理。

“我过去是学医的,后来我却做起了主持人。这两个职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当中有很多相通的东西。”曹可凡说,学医的专业训练,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恰恰观察能力就非常重要。“医生要观察某一个个体的病例,在做主持的时候,可能要观察一个群体,观察一个国家的形势,观察能力是共通的。”

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曹可凡说,一个病人前来就诊,他不会主动告知具体生了什么病,他只会告诉医生自己哪里不舒服,医学上称之为“主诉”。通过询问、检查,医生有所诊断,这背后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能力之于主持人来说,本身也是讲究思维的条分缕析。

再者是记忆力。医学生读的书都很厚,读书时期训练出来的记忆力,也让曹可凡感到在日后的主持生涯里很是受用。

“我说自己的故事,实际也是提醒青年人,不要轻易排除‘跨界’择业,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做一些相关的考量,即使在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你也可以找到交集,甚至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机遇。”

另外,曹可凡认为,城市发展要有“韧性”,个人成长也要培养“韧性”,注重坚持。就在上个月,《可凡倾听》对话了网红主播李佳琦。“2016年从全国200个人中选出了7个人成为美妆主播,而坚持下来的只有他一个,他身上的坚持、执着是很打动人的。”曹可凡说道。

 心怀高远  基层天地更辽阔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周公布对上海3518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的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结果,这份统计局数据也透露了上海大学毕业生的最新求职偏好。

调查显示,46%的受访求职毕业生愿意参与或曾经尝试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下基层”“到村任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促就业政策。调研显示,毕业生对此类政策普遍持正面评价,近年来愿意参与此类项目和无其他选择时愿意参与的毕业生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两者合计从2015年的64.2%上升至2020年的75.8%;同时不愿意参与的比重从20.6%下降至9.9%。

对此,曹可凡认为,去西部去基层,恰恰是给很多青年人的人生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和快速成长的机会。“表面看似艰苦一些,但天地更为辽阔。”曹可凡举例画家陈丹青的成才机遇。他16岁时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的农村插队劳动,后来又去了西藏。一到西藏,陈丹青一下就看到了光亮,找到一个新的天地。陈丹青后来也回忆说,对西藏的第一印象是“像到了异域”。也是在西藏,陈丹青创作了他早期的代表作《泪水洒满丰收田》。

“最艰苦的地方,恰恰是可以瞬间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曹可凡认为,一直在过于舒适的环境下,人就很难进步,很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强悍。因此,他建议,各大高校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学子胸怀家国、志存高远,“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真正落到行动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