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优秀志愿者事迹应“组团”进行宣讲|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2020-05-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负责人朱国萍说,上海志愿者起步早,这些年,通过大型活动和赛事的举办,不断提升志愿者队伍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她看来,现在80后、90后志愿者相对更活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其实,50后、60后也是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现在很强大,在城市中,将志愿文化越发发扬光大,人人都是志愿者的氛围就会愈加浓郁。”

自身曾是长宁区首任市民巡访团团长,也是进博会的城市志愿者,一路走来,朱国萍感慨万千。她曾经建立过一支“学雷锋”志愿团队,公开个人服务信息,让志愿服务贴心到位。通过开设“居民时间储蓄银行”,以自己的志愿服务换取他人帮助,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公益,使得小区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们的投入和忘我,让她感动也让她敬佩。“李强书记对志愿者的评价很高,这让大家备受鼓舞。城市文明建设需要志愿者,志愿者是一个有着强大正能量的群体。”

在社区工作的朱国萍深深觉得,志愿者还帮助她开展了很多社区工作,推进了不少事情。无论是上海实施垃圾分类,还是从此次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来看,志愿服务都是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之力。

“大门和小门的严丝合缝,才真正换来城市的安全、市民的安心。”朱国萍举例,此次疫情,很多年轻人去守道口、守国门,但中老年朋友也在积极参与,不少人都作为社区防疫工作的补充力量,发挥出不容小觑的作用。

就此,朱国萍建议,志愿者文化应该进一步宣扬,志愿者精神也应该进一步传承。“不仅抗疫一线的优秀医护人员要组成宣讲团,优秀志愿者也应该集结一支队伍,将善行义举、感人故事,送进学校、进小区、进单位,进行事迹的宣扬,将这种精神感染更多的人群,继而因其可亲可敬而可学。”朱国萍认为,志愿者精神还应该从娃娃抓起。人人参与了,氛围就自然而然培育出来,上海的这张城市名片也就更亮丽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