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廖昌永:培养有大爱情怀的艺术人才|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2020-05-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畅谈疫情下的云端艺考、专业招生,以及关于人才培养的所思所想。廖昌永强调,上音不仅要培养有超高技艺的音乐家,更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大爱情怀的艺术人才。在他看来,今年,战疫一线里的闪光故事,就是德育教育里一部最好的现实教科书。

 ▼ 报考 ▼ 

不降反增,疫情之下的艺考并没明显影响

受今年疫情影响,上音是“云端艺考”的亲身实践者。4月初,学校在线考试平台开启使用,并通过及时调整考试时间、科目和内容,采用“远程初试+到校复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目前,本科初试已顺利结束。

作为上音的“掌门人”,对于今年线上校考的实际运行,廖昌永说,这是“化危为机”的一种实践。实考人数几乎等于报考数,让他欣慰。“或许正因有了‘云端’的方式,不少学生避免了辗转奔波。”

据了解,今年上音艺术类招生报名人数达到3354人次,声乐歌剧系就有946人次,音乐戏剧系346人次,数字媒体学院也有465人次。从总体看,报考上音的人数同比去年略有上升。

廖昌永说,上海音乐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正在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因这样的契机,他也了解到了武汉音乐学院今年报考人数亦有增加。“主动化危为机,积极作为,善用新兴手段,是可以改变被动处境的。也因此,今年的艺考报考人数,不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反而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云端艺考”让更多考生从疲于赶考中解放出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未来是否可以把这种疫情期间的“应急方案”常态化?廖昌永认为,有其可持续性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艺考既要秉持科学公平的原则,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为此,今年两会期间,廖昌永还特别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艺术招生考试向大会递交代表建议。

另外,去年,原创励志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的爆火意外带火了上音的音乐剧专业,今年,相关专业的招生形势依然喜人。对于已经制作了两季的《声入人心》,作为出品人,廖昌永的评价是“的确是对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的普及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廖昌永认为,更多观众发现古典音乐原来可以这么接地气。通过这些节目的探索,也让专业音乐人感到,中国音乐市场其实对古典音乐并不排斥。

 ▼ 抗疫 ▼ 

180多部原创抗疫作品为生命歌唱

在今年抗击疫情的保卫战中,各地文艺工作者肩负起使命与担当,让廖昌永感同身受,青年志愿者的表现也是让他倍感欣喜。

“疫情毫无征兆就这么来了。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在考验过程中,灾难激发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也让文艺创作找到了最触动人心的发力点。”

以上音学子的表现看,大家因爱集结,共盼春来。以文字、画作、音乐,共同发声,传达爱意,声援武汉。

不久前,学校刚刚完成了一次原创抗疫作品的评选,180多部抗疫作品都出自学校师生之手,最终,从中评选出30多部优秀作品。其中,好几部作品被廖昌永认为是“简直是要让人听哭看哭”。“这些作品能如此打动人,就是因为大家都身在其中,为生命创作为生命歌唱。”

他说,抗疫期间,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沪鄂同心、守望相助”云辅导项目,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武汉儿科医院百余名医务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教授网上乐器课程及心理疏导,也与可爱的孩子们建立起一段美好的音乐友谊。

上音音乐康疗团队也组成抗疫小组,通过音乐“宅急送”、关爱“线上约”等多种形式,为一线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音乐治疗和心理援助服务,共同战疫……

在廖昌永眼里,那些人中,有些还是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但在大灾大难大战大考中,大家展现出来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同理心和责任担当,值得点赞。

 ▼ 育才 ▼ 

用活这部德育教育里最好的现实教科书

无论是无畏逆行的白衣战士,传染病防控的“守坝人”、守国门守大口的“大白”,还是通过文艺作品表达敬畏生命、讴歌抗疫英雄、展现人性光辉和国家的伟大,廖昌永说:“抗疫过程,社会各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本身就是德育教育里一部最好的现实教科书。如何将抗疫力量化作持久的育人力量,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应答的思考题。”

小学时,班主任经常说“字如其人”,后来,周小燕先生教导他“艺如其人”。而今,廖昌永自己也常常告诫学子,不仅要敬畏专业、敬畏艺术,更要敬畏人民、敬畏这个时代。

“一个极其自私、极其阴暗的人,他会在专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吗?想成为一个艺术上有超高技艺、超高成就的艺术家,一定首先是对党对国家有热爱、对社会和对身边人有所关爱的人。”廖昌永说道。

“从这次疫情来看,当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所激发出来的这种爱国情,是很让人振奋和团结的。”廖昌永认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是要居安思危,结合此次抗疫一线的闪光故事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最现实生动的德育教育。

“从上音来说,我们要培养有超高技艺的音乐家,更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大爱情怀的艺术人才。”廖昌永指出,我们还是要深入生活、服务人民,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用行动诠释上音人的忠诚与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