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荡过的马路|愚园路:有高颜值街边小店,更有弄堂深处的烟火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周紫薇/图、视频
愚园路长宁段不过1.5公里,弄堂里留存着钱学森、施蛰存等文人过客的故事。城市更新让百年愚园路焕发新生,沿街高颜值的个性小店、咖啡馆又成为潮人、文青的打卡地。
“我一步两步三步四步走在愚园路,看见一间两间三间四间漂亮的商店;时间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走过了一百年;生活美学,跨界融合,发现……”弹吉他、教吉他、修吉他的汤木还特地为它写了一首歌:《此地是愚园路》。
▼让我们荡起马路▼
文艺范 一杯咖啡装着“慢时光”
风轻日暖,梧桐成荫,从江苏路、豫园路口“荡”起马路,文艺与小资透过街边三两步一家各具特色的小店、咖啡馆展现。
已是愚园路地标之一的愚园百货公司,上午10点半就有面街而坐的人,手指在电脑键盘上飞舞,手边放一杯冰拿铁。
精致妆容、穿着碎花小裙的小姐姐在店门口街拍,还自带拉杆箱换“行头”。
街转角敞开式的PinkPig粉猪亲食,粉色少女心十足,下午点一杯哈勃岛拿铁,连拉花都是粉色猪鼻子。
“我慢”是设计师Molly在四年前开的咖啡馆,也是愚园路上第一家咖啡馆。
轻轻推开店门,“您好,欢迎光临,饮品买一送一哦。”传来Molly甜糯的声音。刚过4岁生日的“我慢”,不久前连续4天推出买一送一活动,哪怕只买一杯也不要紧,Molly贴心地算半价。
两层小楼,五六张原木桌,书架上错落摆放着《咖啡时光》《老师好美》……窗前、桌边鲜花娇美,每天换鲜花是Molly的坚持,哪怕疫情期间都没停歇,这是种生活之美,传递温暖与力量。
除了各类咖啡,时节轮替还有限定。下午到店,限定的白桃爱玉果茶已售罄,点一杯甜蜜桃泡泡苏打,沿着旋转楼梯上楼,选一个靠窗座椅,享受一段安逸的午后时光。
在店里忙活的Molly因为疫情经历过一段煎熬时光。2月上旬就选择重新营业的咖啡馆,不设堂食,只能外带。人气惨淡,让这位慵懒的设计师开始勤快地设计原创首饰带动消费。
幸好一群老顾客都成了朋友,“我们挺你。”
前几天,一位老顾客拖家带口来看Molly,进店就点了茶、拿铁,还打包了4杯美式和蛋糕送去先生的公司。“我知道她的喜好,我们也聊生活。”这群朋友是Molly的珍宝。
目前,工作日的咖啡店营业额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80%,Molly内心松弛下来,“可以不用失业了。”
这些年,经历“愚园路文化改造计划”,Molly明显觉得年轻人越来越多。在愚园路上,她家一定不是“网红店”,但希望给人带来片刻的温馨与宁静。就如Molly给咖啡馆取名“我慢”一样,希望来店里的客人,“在车水马龙时光流转中,我一人独慢”。
“‘我慢’就像我的孩子,想看着它慢慢成长,成为社区朋友般的存在。我一直希望这不仅是咖啡馆,更是社区朋友工作、交流、聚会的场所。”
烟火气 一块炸猪排“米道哈灵”
青年喜欢来愚园路打卡、街拍,始于这几年愚园路呈现的高颜值,而拐进弄堂深处,又不缺烟火气。
“老伯伯内衣店”内,李家阿姨约上小姐妹在挑选衣物。愚园路公共市集里,耳光馄饨、西安小吃飘出了香味,裁缝铺、修鞋铺填补了居民需求。
中午11:00,附近的居民陆续走进耳光馄饨店。
“20只荠菜鲜肉馄饨,10只甜玉米鲜肉馄饨,都要汤的。”自带锅子的章阿姨看着价目表,店长高茹忙着下单。
章阿姨对这家1997年就在肇周路开业的馄饨店早有耳闻。去年2月随着愚园路公共市集开市,耳光馄饨也开到了家门口。
疫情前,她约莫半个月就带小孙子来吃一次,现在谨慎外食,她就自带“钢盅锅子”打包回家。“米道老好,不高兴烧饭的时候就来买。”
“吃什么馄饨?”“汤的拌的,葱花要吗?”“炸猪排来一块?我们做了23年。”每到饭点,店长高茹会对不同的顾客重复这些对话。
每天6:40到店烧“大排汤”、做浇头,7:30迎来吃早饭的顾客,她带着6名员工,忙碌到20:30。高茹喜欢这样的忙碌,就在上个月,他们还只需8:00到店。
疫情后刚恢复营业其实挺艰难,一天的营业额只有往常的20%。但防疫措施不松懈,他们每天为店铺全方位消毒,收银台上出现了免洗洗手液。
客流量虽然不多,工作并未停步。就在上个月,店里推出了新品——甜玉米鲜肉馄饨,受到了年轻食客的欢迎,平均每天能卖出200多只。到如今,营业额基本恢复到原先的80%。
先前,高茹并不知上海有条愚园路,听路名以为自己被派去了“豫园路”。随着去年市集开市,她与愚园路相遇,岗位也从后厨移到了前台,成为店长,学着如何应对四方顾客。
一年多来,她知道了张家阿伯喜欢吃带汤的荠菜馄饨,江苏路上的白领顾小姐喜欢点6只虾仁鲜肉馄饨加一块炸猪排,弄堂底的大叔喜欢的早饭是6只麻酱拌荠菜馄饨加一个荷包蛋。
看到久未露面的爷叔、阿姨又出现在店里,她会热情招呼:“啊呀,您好久没来了。”高茹喜欢这种感觉,不像在商场工作,上班就是上班,她觉得愚园路有一种魔力,“这种融入感,让我不自觉地融入其中。”
▼一位摇滚木匠的口述实录▼
“它是位百岁老人,如今青年帮他扛故事”
剪去一头脏辫的汤木走在愚园路上,左耳挂着耳环,一手拎吉他,一手拎纸袋,纸袋沿边露出“上海第三手表厂”的搪瓷杯。他喜欢用搪瓷杯泡茶,也感叹,如今愚园路上的咖啡馆数不胜数,唯独少了间茶馆。
一转身,汤木闪进愚园路路口的“熙律”小店。他弹吉他、教吉他,也修吉他,不久前还出了首单曲《此地是愚园路》,作词作曲皆是他。
“我一步两步三步四步走在愚园路,看见一间两间三间四间漂亮的商店;时间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走过了一百年;生活美学,跨界融合,发现……”
与愚园路相识五年,这首歌唱出了他对这条路的柔情与思量。
“这首歌的基础是去年城市生活季上演唱的《侬好愚园路》。之后半年里,每每走过愚园路,我都会记录下所见所闻。因为垃圾分类,我特别留心街边的垃圾桶,发现颜色还与其他地方不同,成了素材之一。”
去年开张的“故事商店”,我是“一日店主”,也成了挖掘和沉淀素材的另一窗口。
音乐是我从小的爱好,10岁前学小提琴,后来发现吉他和小提琴很像,便学吉他,试着创作。这次的《此地是愚园路》,是我首次尝试说唱歌曲,可以说把第一次献给了愚园路。
曲中还穿插了许多弄堂里的经典声音,那是我们在愚园路上记录下的,横跨3年,陆陆续续收录了2000多个小时。
特别有一年寒冬,我临时起意,早晨4点多就出门,因为想听早晨愚园路的声音。我和哥们蹲在路边收音,听自行车的叮当声、早点铺的油炸声、邻里间打招呼声。被天气冻得直流鼻涕,只能录一段就去车里取取暖。即便这样我依然觉得那些琐碎的声音极赋意义。
和愚园路相遇纯属偶然。5年前,因为要找店面,又正好有人介绍,我来到愚园路。当时这条路没任何设计,更谈不上美感,甚至带着一丝萧条。
但我发现这条路上有很多包裹在历史中的老房子,甚至我们小店所在的房子年龄也有近百年。我尤其喜欢静谧的午后,看着店外人来人往,一束阳光透过玻璃门洒在在地上,通透,甚至看得到细微的灰尘,那一刻,内心充满peace,创作的灵感找上门来。
这些年看着这条路经历城市更新,街头改头换貌,我对愚园路的感受不是几个词能概括的。我觉得愚园路像一位百岁老人,背负着大箱子,箱子里有战争、爱情、生活、历史,他一个人扛。
这几年,我来了,他来了,更多年轻人出现在这条路上,我们都伸出手,帮老人托一把箱子。就这样,他可以得空坐到路边,给更多人讲100年来愚园路的起起伏伏。
我们一起扛着愚园路曾经的历史,也积攒着如今发生的故事,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先生,但我们能说更多的故事。”
▼未来还能这样荡▼
“故事商店”续温情 美好乐园上线
康有为、蔡元培、钱学森、施蛰存等都曾在这条幽静的路上居住生活过。油条、馄饨,咖啡、牛排,如今100多家商户在此汇聚。
长宁区在最初着手调整、重塑愚园路时,就决定最大化保留百年老街的文化痕迹以及社区生活的“烟火气”。运营方CREATER创邑接手后,把愚园路打造成融合艺术、设计、人文、娱乐的跨界生活美学街区。
未来,愚园路还将经历一场全新的“微更新”,更新范围为江苏路、长宁路、安西路、愚园路合围街区,增加公共区域,让大家有更多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
相关负责人许引兰透露,最近就有两个交流互动值得关注。去年吸引众人目光的“故事商店”,即将上线第二季,再续温情。
汤木可能带着他的音乐成为“故事商店”第二季的常驻店主,他以音乐和故事会友,羊皮纸和火漆印为有故事的人而准备,“如果你平凡却独一无二的故事很吸引人,我会当场在羊皮纸上写成诗或词,交给你。也会尝试谱曲,用另一种方式去记录、传递愚园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说不定今后还能做成一张属于愚园路的专辑。”
故事商店的“分店”也在岐山村弄堂口开启,“构筑街区故事的大家”展览等着更多人参观、共创。
位于愚园路1381号的“愚巷”,130平方米的空间因为一片油菜花田,3、4月成为了赏花网红地。
而后油菜花变成了油菜花籽,5月下旬已经举办了打油菜籽活动。许引兰说,如今“愚巷”已经在进行二次创作,将130平方米划分成46个箱体,目前已经种上了薄荷、朝天椒、草莓、扶桑、迷迭香、向日葵等,这个取名为美好乐园的打卡地,可供周边社区居民、特殊儿童及家庭来认领,种上喜欢的植物、作物,定时收割,与乐园一起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