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四史”学习打造“首发首创”学习教育品牌,学史知史,践行初心使命
2020-06-11 专题

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主办的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一场由黄浦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指导,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主办的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在打浦桥街道的海华花园开展,党员干部共同学习,深入了解曾经出名的棚户区,如何旧貌换新颜,改造成上海第一个涉外商品房小区,改变了打浦桥地区的面貌。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明玉君

  凭“为百姓办好事”的初心  

  下决心改造棚户区  

6月9日,10名卢湾高级中学的学生在何莉校长的带领下,来到打浦桥街道海华花园网球场,今天,他们要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父辈是怎样敢为天下先,引进社会资本,将出名的棚户区改造成上海第一个涉外商品房小区,改变了打浦桥地区的面貌。

这次现场教学活动,是由黄浦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指导,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严爱云,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冯小敏等相关领导出席,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区委副书记、区长巢克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韩顺芳,区政协主席左燕,区委副书记沈山州和黄浦区四套班子领导悉数到场。

主办方邀请了当年任打浦桥街道副主任、原卢湾区委研究室主任的庞啸和当年斜三基地居民代表、原黄浦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张伟舫现身说法,讲述了当年的斜三基地、今天的海华花园是如何旧貌换新颜的。

庞啸说,当年,这里是出了名的棚户区,整个区域面貌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老破脏挤”。简易棚屋连绵,很多人家冬天屋子是透风的,雨天屋子是漏水的。不少家庭住房拥挤,一到夏天,很多人就睡到弄堂里来。那种状况今天的中学生已经想象不出了。“七五(1986—1990)”规划中,市政府将这一地块列为23片旧区改造基地之一。规划是有了,但那时的旧区改造还都是政府掏钱,斜三地块迟迟没有轮到开发。

庞啸是当时旧改动迁的负责人。他回忆说,当年,没有现在这样完备的土地法规,也没有招商引资的规章。要自己想办法来改造斜三基地,真的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但是,当年的班子领导,本着一定要为老百姓把好事办好的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勇于创新,敢吃螃蟹,将斜三基地改造做成了上海市第一个毛地批租项目,在当年的棚户区的土地上,建起了上海首个涉外商品房小区。

  打造“四史”教育学习基地  

  形成黄浦区学习品牌  

斜三基地成功完成旧改,打浦桥街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高档写字楼金玉兰广场在斜一地块上拔地而起;大同花园在斜二地块成型,昔日破烂不堪的打浦桥地区很快成为人们眼中的“高富帅”,随后,田子坊完成改造,日月光建成,打浦桥已经成为在上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中心。

从斜三基地到海华花园,是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勇于创新的成果。“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打浦桥街道党工委发现了这个生动事例,将它作为“四史”教育的重要教材。这个案例上报后,也得到了黄浦区委的高度重视。活动现场,区委领导为打浦桥街道首批“四史”学习教育的三个现场教学点进行了授牌,将这里作为“四史”教育的基地,就是希望黄浦的党员干部,继续发扬当年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心系百姓,不忘初心,锐意创新,通过“四史”教育,形成黄浦区“首发首创”学习教育品牌。

活动中,区委领导还向黄浦区“四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代表和打浦桥街道“百名基层理论宣讲员”代表颁发聘书。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最后说:“要传承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在没有先例、没有范本的条件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领先一步、更上层楼,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开辟全新的发展局面。”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明玉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