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创业圣地!“环临港高校就业带”汇聚创新创业机遇
2020-06-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临港新片区位于东海之滨,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临港高校的学生们找到了珍贵的就业机会。在临港新片区企业实习后成功入职,或是与校友共同入职同家企业,又或是享受高校科创园创业贷款和租金优惠政策......环临港高校就业带的机会或许就在眼前。

▎就业  ▎

  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临港新片区五所高校针对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的问题,从他们的需求入手,根据就业排摸结果,分类指导。“我去年11月通过自己学校发布的就业资讯,在一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科技公司实习。5月份作为软件工程师被正式录用,成为了一名临港人。”上海海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黄依笛告诉记者,在他实习期间,老师也多次叮嘱他,让他尽快和公司表明自己想要签约,以免发生变化。“于是,我5月份直接和公司表明就业态度,签约的时候与公司负责人谈得很投机,从对方给的薪酬上也能感受到诚意。”黄依笛说。

受疫情影响,就业并非易事,为何黄依笛一表示签约意向,就能成功就业?这与他在上海海事大学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黄依笛透露道,“芯片软件开发工作与大学学习的芯片设计大体相关,很多专业学到的编写代码方法可以直接运用到工作中。”

与别的环高校就业带不同,临港新片区这座“未来之城”具备更多的政策扶持。”现在每位留在临港新片区的大学生每个月能享受到大学生津贴和住房补贴。我现在一个人租房,房间大概40平方米,每月1600元左右。”也正因如此,像黄依笛同学一样选择留在临港新片区的大学生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面对疫情影响,如何让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更充分地对接?上海电力大学充分发挥在能源电力方面的专业特色,春节后便积极联系企业,千方百计拓宽学生求职通道。早在3月上旬,不少尝鲜“空中求职”的学生已“初战告捷”,该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逾三分之一已完成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记者从上海电力大学获悉,今年留在临港新片区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电气和自动化相关行业。

临港新片区的就业机会并非仅局限于高新技术行业,通过校企合作,每一位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施展宏图的机遇。“原本的实习工作黄掉了,说实话心态有点崩。”如今上海建桥学院的苏浩天同学已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入职。回忆起那段时间,他仍记忆犹新。在他最焦虑的时候,他得知自己的学校正联合校企合作单位——临港集团举办网络招聘会,招聘会有452家单位,提供2920个有效岗位。

“当时,我就对投促中心的工作非常感兴趣,这份工作主要与政府招商相关,也是我所擅长的。第一轮面试大约有800多人,不少是名校毕业生,竞争特别激烈。”更令苏浩天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另外两名建桥学院的同学都被录用了。“选择留在临港工作,是因为我相信临港新片区有更好的未来。”苏浩天说。

▎创业  ▎

  瞄准痛点精准扶持  

在大学的科创园区创业能够大幅度降低创业初期巨大的成本压力。自成立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国家科技园为入驻的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涉及工商、税务再到开业贷款以及后续的上市服务。目前已经有32家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入驻, 其中不少企业一年收入上千万元。其中较为成熟的企业如上海见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于2017年完成Ventech China数百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

“我永远也忘不了拿到50万元创业贷款时的喜悦!”上海骑忆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马宏伟告诉记者,2018年,他关于幼儿体育锻炼的创业企划在学校赢得了创业新秀奖,也因此得到了学校推荐入驻上海海洋大学科创园。他告诉记者,他的两位创业伙伴都是上海海洋大学校友,其中一位还是与他一起入伍的同学。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和市体育局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市幼儿园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国家科技园众创空间中有26家企业在孵化,创业者平均年龄在25岁以内。”上海海洋大学众创空间负责人杜亨特向记者介绍道。图像识别、系统集成、食品科技、水族造景……各类创业团队在这里碰撞、成长。“我的商铺布局在市区,研发基地则设在上海海洋大学众创空间内,因为在上海海洋大学众创空间免去了高昂的场地租金。”花草茶品牌鹿痴的创始人衡建军说道。

相较于创业,还有种风险更小的创业方式。上海电机学院的“无创空间”提出了“大学生毕业不就业,留校创业”的理念。“无创空间”青年指导老师周志勇介绍,“‘无创空间’会为毕业生发放工资及缴纳社保,创业导师负责引荐推广。‘无创空间’起到了前期保障的作用。我们有固定的战略合作企业,学生可以用一年时间思考并尝试,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创客空间创业,也可以依托项目运行经验进入心仪的公司工作。”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创业培训课程是关于创业园区孵化器的扶持政策解读。当时学校特别邀请了一位创业园区孵化器负责人。此外,老师经常会分享一些创业计划书有关资料,结合具体的案例给我更专业的指导意见。”上海电机学院刘潇瀚回忆道。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他注册成立了柏益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目前‘无创空间’的学生约有20余人,在这里创业时间最长的学生已经工作近6年了。疫情期间,又有来自外校的学生申请加入,这也有利于科研的讨论。”周志勇告诉记者。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经从最初一间只能容纳6个人的工作室发展成为拥有医疗器械、机电产品、生活用品三个方向的创新创业团队。一项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无创空间”里诞生,如术中神经监测仪、头盔式电流刺激仪、高端版台面式失眠治疗仪、直立床。


渔阳里王炸文创单品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