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转移”是假象?这项研究将弥补传统影像诊断“盲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朱耀
三成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未转移”难道是假象?
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和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1日晚上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
此项研究证实,精准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精准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幅度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传统影像诊断有“盲区”
“在中国,30%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但我国整体前列癌早期患者比例还是颇低。他领衔的团队在前列腺癌机器人、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手术经验,然而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占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
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几乎所有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
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
新型诊断技术弥补诊断“缺陷”
为了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研究团队将Ga-PSMA与F-FDG双标记物PET/CT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证实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精准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首个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此类患者探寻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
“描绘转移灶分布图谱只是第一步,根据转移部位及疾病负荷进行个体化精准性的治疗选择则更加重要。”叶定伟教授强调。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在多学科团队的科研和临床紧密推动之下,后续国内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会迎来更多机会。
渔阳里王炸文创单品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朱耀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