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医学教育该如何变革?上海高校正悄然掀起医科之变
2020-06-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全国广大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英勇行为,描绘出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医学人才培养对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性充分凸显,也催生对医学教育的深入再思考:健康中国的供给侧,需要如何进一步顺应医学变化,适时改革发展?

应《国家科学评论》杂志邀约,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牵头主持专家研讨会,并在B站等平台同步直播,深度讨论我国医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共谋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据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当下,上海高校界正悄然掀起医科之变。

 持续加强临床医学人才医疗能力综合能力 

“我曾经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医学是强国的学科,医学强则国强。通过今年年初的疫情,大家足以相信,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健康,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国家安全。在这一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医生多么珍贵与伟大,医生理应成为最受敬重的职业,医学也理应成为值得敬重的学科。”陈国强说道。

陈国强指出,医学是同时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统一体。 如今,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认真审视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尤其是疫情下凸显的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不能只有感动。感动而不反思,难以避免更悲壮的下一次。我们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予以实事求是的反思,并以抓铁留痕的态度加以改进。这是为了今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防大患于未知。”

吉林大学迟宝荣教授就此表示,要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调整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以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医学本科教育,完善5+3的一体化队伍建设。

当下,医学教育的分科越来越细,细分带来精、尖、好,但是,疾病从来不是按人类意识里这样分类并出现的,所以,全面能力的建设成为医学专家的一种呼声。

“我们要持续加强临床医学人才医疗能力、综合能力。”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柯杨教授认为,这不光是知识技能上的能力,还包括面对复杂问题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医疗,里面还包括医生在复杂问题面前要做的决策、说服、协调、管理。这些方面,也都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另外,医学的人文能力、人文精神,不能流于空话。在柯杨看来,人文精神将决定一个医生是不是全心全意站在病人的角度做出医疗决定。而这方面,“前浪”对“后浪”的言传身教、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重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教学的相互融合 

本身就是公共卫生专业出身的南京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教授重点提及“重治轻防”的问题。“这个不仅是校园内,实际上整个社会,造成了我们现在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层面上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存在脱节问题。”

沈洪兵表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学有一套体系,临床医学教学又有一个体系,“这两者之间好像是平行的关系,它的交叉不够。我们临床医学教学中,对于预防医学的教育、公共卫生的教育是严重不够的。反之,公共卫生教学中,同样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而对疾控中心、医院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卫生政策、医学信息、健康管理,这些能力也并不太够。”

因此,沈洪兵认为,下一阶段,考虑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教学融合,应该是将来非常重点的一个发展方向。他希望,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的教学团队当中,要有公共卫生的和预防医学的老师参与,而在公共卫生的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中,也要有临床医学或者其他不同学科的老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丰富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背景。 ”

除了医学教育本身要去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整个社会如何对待和看待医学教育的问题,同样重要。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教授认为,现时代、疫情出现的时候,作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希望这种尊重、这种理解能够持之以恒下去,也就是说,希望整个社会对医学和医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上海高校界悄然掀起医科之变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当下,上海高校界正悄然掀起医科之变。

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明确:到2025年,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高校界,已陆续有所回应。

复旦大学最近发布“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针对本次疫情暴露出的“医防脱节”等问题,提出以大公共卫生学科群发展为新着力点,走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公众健康教育等新步伐。

上海交通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宣告合作成立“全健康研究中心”,以构建一个贯通“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研究视角,解决日益复杂艰巨的全球健康问题。

作为全国首家以“健康”命名的医学院,也是沪上最年轻的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今年5月宣布成立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明年招收首批学生。这个本科专业的定位,就是打造“应用型与特色性”公共卫生实用人才。届时,本科招生主要面向上海,实施订单式委托培养,招生、培养与就业紧密衔接有效贯通,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情怀、能担当”的实用性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宣告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将坚持“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的高建设标准,优先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从高学段向低学段稳步推进医学学科建设。研究院设立基础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包含若干研究所及附属医院集群。

在校方看来,发展医学与健康学科,既是用好、用足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整体优势,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国家健康卫生事业新行动、社会突发重大疾病防控新需要、医学学科新发展的应有之意,更是疫情后反思探索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育服务为特色的高校推动医学教育转型发展的使命担当。

上海大学也在6月6日举行医工交叉研究院成立大会,由此成为上海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后的第5家设有“医字头”院系的综合性大学。

教育界人士则十分期待,今年的高考招生也因此会收获新的气象。


渔阳里王炸文创单品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