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本地粽的滋味?来召稼楼吧!
2020-06-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传承活态文化,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今天上午,“我们的节日·召楼粽情”2020年闵行浦江端午文化节主题活动在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古镇拉开序幕,在注重传统项目的发扬和传承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推进浦江的文博、文创、文旅,三文融合发展。

 一口召楼本地粽,那是东乡的记忆 

只有用黄浦江边的芦箬包的粽子才叫本地粽?本地粽里包的马兰头是由古法腌制而成?土灶加鸡蛋烧出的本地粽更具风味?本地粽哪里可以买到?这些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在牌楼广场,最正宗的召楼本地粽依次排开:糯香源粽子、永茂昌粽子、老上海食坊、老上海味道、春生粽子……让人应接不暇。记者注意到,有一个摊位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原来丈夫顾青是一个土生土长的80后浦江镇人。“我们的传统粽子是三角粽,用的是芦苇叶,系的是稻草,肉是五花肉……” 顾青热情地介绍道,“正因为芦苇叶是野生的,有季节性,所以弊端是,往往到了冬天就吃不到用它包的粽子了,那个时候我跑了许多古镇都没有找到。” 因为对传统粽子的喜爱,想让更多人吃到他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在8年前,顾青和爱人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糯香源,并且一炮打响。为了能够全年都供应上传统粽子,顾青会把芦苇叶冻起来,囤起来,从刚开始的冰柜到现在的冰库,他的事业也迅速扩大起来,目前每年都要囤15吨左右的芦苇叶,依旧供不应求。

对于创新,顾青有自己的理解:“我的创新体现在开拓新的渠道上,比如我会在产品包装上打上二维码,人们通过扫一扫就可以直接来线上网店下单购买。但是在粽子本身的制作工艺、选材方面,我坚持传统,这也是我的立身之本。就比如肉,我依旧选取五花肉,而且每个粽子里一两一块,都是严格上秤的。”要知道一头200斤的猪,五花肉只有20斤左右,产量与现在许多用猪腿肉做的粽子馅料比起来是非常低的,这也正是为何他家的粽子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肥瘦各半,口感不柴,用料实在。

 一个国潮IP,那是浦江的活力 

此次端午节,在召稼楼古镇的游客中心里还启用了闵行区非遗手工艺传承基地,既是积极响应2020年市文旅局有关“文化和旅游公共文化机构功能融合”的试点工作,也是浦江镇探索三文融合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沪谚文创、杏家香囊、东乡老布、端午文创、革新竹编等一系列的东乡记忆产品,都凝聚着手工艺人们的匠心与年轻团队的创意,共同致力打造浦江本土文创的国潮IP。

而在活动广场上,游客还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其中,融合非遗文创的展示与体验,将古镇文化旅游和文化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人文浦江、革新老摊等展位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据悉,浦江镇拥有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8个,文物点位也是全闵行区最多的,因此,依托浦江端午文化节这个区级非遗项目为活动载体,聚焦农耕文化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谚”,以“召楼粽情·东乡记忆”为主题,在召稼楼古镇设置了“东乡印记”之粽口相传、“东乡印记”之粽香古韵、“东乡印记”之粽福万家 、“东乡印记”之粽境秘宝四大环节,打造具有浦江东乡特色的品牌活动。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