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党在上海的早期岁月:“红色起点”的书写也是一场青春的书写
2020-06-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七一前夕,上海“红色起点”创作工程的首批6本文学作品集体亮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发。这个迎接建党百年的重大创作工程结出了第一批硕果,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上海为何成为党的诞生地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红色起点:写党的青年时代,写青年党员

据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介绍,“红色起点”工程缘于2016年,基本设想是创作一部系统描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党中央在上海走过12年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起点》,同时创作多部反映不同分主题的中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目前,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所写《起点》尚在筹划创作之中,而此次最先集中亮相的是“红色起点”的6部中长篇纪实作品。

这六部作品为《白纸红字》《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

耐人寻味的是,因为所写的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实践,不仅党很年轻,党员同样很青年。所以作家大多感觉到自己是在进行一场“青春书写”。上海著名作家程小莹这次写的是《白纸红字》。他把自己的创作称为一场隔代的“青春对话”。“以‘左联五烈士’为例子,最年轻的诗人殷夫21岁,女作家冯铿23岁,稍年长一些的柔石、胡也频、李伟森也只有27、28岁;丁玲26岁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主要负责与鲁迅联系的冯雪峰是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当时27岁……“当时50岁左右的鲁迅先生就是和这样一批青年在一起。《白纸红字》里有名有姓的人物40余个,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年轻人。”程小莹说,原以为写红色历史题材是“老故事”“老前辈”,进入他们的人际关系与故事才发现,面对的是一张张永远年轻的脸,“对笔下的人物多了向往和理解,这样的故事资源值得珍视。”

而《新渔阳里六号》作者陈晨说,这次写作挑战颇大,其难点不仅在于史料的爬梳搜集,也考验作家以何种形式来写作处理资料,比如如何平衡好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总体把握、如何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等。她几易其稿,以中共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主题,书写了李汉俊、陈望道等八名青年在渔阳里六号的启航故事。“前后三年的创作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对党史、团史知识的深入学习与理解,更是一种精神的成长。”为创作《新渔阳里六号》,陈晨收集了三百多万字资料,仅阅读就花了一年多时间,“于写作而言,与历史和文体的较劲,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体验到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展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历史

王伟透露,此次亮相的6部作品只是“红色起点”的一个开始,除尚在创作中的主作品《起点》外,还在研究策划一批新的选题进行新一轮创作,选题涉及到赴欧勤工俭学、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的译介与传播,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开创红色出版事业、中央军委等重要机关在上海的一些内容。形式方面,除了纪实创作以外,他们还在推动别的文学样式来反映红色题材,包括小说、诗歌等等。“力求更加全面、深入、完整、具体地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展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为传承上海的红色文化传统,发挥文学的力量。”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出版不仅仅停留于把书印出来,更要用融合手段,扩大传播效果。”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介绍,在全市上下展开“四史”学习教育热潮的当下,“红色起点”主题纪实作品正是鲜活的学习资源。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阿基米德合作上线有声电子书“重温红色历史,书写时代华章”专辑,通过专业主播对这套丛书的演播,让“四史”不仅可读还能听。他们还与静安区文旅局合作,邀请丛书作者开展“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直播活动,已经举办的三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突破77万。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