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知到坚定,前后两次进舱的“逆行者”
2020-06-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第一次进舱,有着一种未知的恐惧;而第二次进舱,却多了一份坚定。  

“看着接受ICU血透治疗的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康复出院,虽然没有鲜花和感谢声,但仍然让大家很有成就感。”两次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刘静说,这场战疫中,所有人都在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与病患们并肩而行。虽然辛苦,但收获更多。而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新冠疫情终将很快过去。

 第一次入舱,充满着未知 

2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一支精干的医护小分队,临危受命,一行五人,赶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刘静正在出征队伍之中。

就在一周前,刘静主动报名赴市公卫中心参战。“需要4名ICU室的血透护士,我是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又是党员,我不去谁去。”报名时,刘静没有丝毫犹豫,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不过,出发前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医院通知说:支援市公卫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护士年龄在35岁以下,同时必须持有血透证书。“之所以选择35岁以下,是考虑到疫情一线的工作任务比较重。我是1984年出生,刚刚超龄;但是换了其他人去,我真的不放心。”正在纠结之中,医院最终决定“破格”让刘静作为护理组组长,带队出征市公卫中心。

第一次入舱前,有着太多的未知。刘静说,不知道穿着防护服工作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不知道10天内排10个班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翻班模式;给不同的新冠病人做血透,风险将会多大,如果遇到检测报告是强阳性病人,压力肯定会更大。  

按照市公卫中心的建议,医护人员在应急病房工作4-6个小时后,最好出去一次,稍作休息或者上个厕所,时间太长了怕缺氧。但是忙的时候,8小时在连轴转,中间根本没有停下来过。“5位病人同时需要血透,新冠肺炎患者都是一人一间,下一秒根本不知道哪个房间会发出报警声,我们就在长长的走廊里跑来跑去,穿梭在不同的病房。”

刘静说,上班前尽量少喝水,甚至上夜班前也不敢喝咖啡。尽管出发前大家都带了纸尿库,但纸尿裤的闷热程度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只能减少喝水。与此同时,大家还在互相提醒着:一定要注意防护好自己。

第一次进舱,刘静的胃口变得很差,那段时间她瘦了整整10斤。

 第二次进舱,收获着成就感 

第一次出舱,在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后,刘静回了家。但是,陪了儿子没几天,4月7日,刘静第二次进舱,这一次前后工作了14天。对于刘静而言,有了第一次进舱的经验,适应上不再存在问题。

如果说第一次出发,有着对未知的恐惧;第二次出发,刘静的情绪相对复杂。“对儿子有点不舍,但是又觉得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的工作都不会结束。”

其实,第一次出舱回家,刘静并没有把行李箱收纳起来,而是放在了客厅的角落。冥冥中,她觉得自己还会再次去市公卫中心,一旦接到命令她会拎起箱子再出发。

内心深处,刘静有着担忧,倒不是怕工作辛苦,而是害怕这波新冠疫情一直不能结束,大家都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而她也迟迟不能回到自己原本的工作岗位。

不过,这一次进舱,康复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刘静感触挺深的是,对病人整体的治疗规划更完善了,整个流程更熟,重症和危重症的患者越来越少。经他们救治的血透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康复出院了。

等刘静第二次出舱的时候,ICU血透病人基本上清零了。“虽然我们治疗的病人都是重症没有意识,他们不记得我们,出院时也没有鲜花和感谢声,但仍然让大家感觉很有成就感,也多了一份坚定。”  

当刘静第二次走出A3应急大楼时,看到丈夫以及医院的领导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都过去了,可以回家了。”

如今,刘静已经回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的重症监护室工作。她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新冠疫情终将过去。

刘静的儿子画了一幅“妈妈打怪兽”的画。

═  对话  

Q:当第二次出舱时,是怎样的感受?

A: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我们第一次进去工作的时候,还是大冬天,穿着羽绒服进去的。第二次出来时,就已经穿短袖了。前后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恍如隔世一样。

Q:离开家那么久,怎么和儿子解释你的工作?

A:8岁的儿子宸宸,下半年将上小学两年级,这段时间只能由丈夫看管。不过出发前,我和丈夫彼此有个约定,即使再忙再累,也会尽量给他发个消息,报个平安。休息的空隙,我会抽空和他们视频聊会天,至少能让看儿子到我。

儿子经常问我“去哪了”,我告诉他“妈妈去打怪兽了”。其实儿子一直好奇,妈妈到底怎么在打病毒。儿子不懂病毒的厉害,但知道这个病毒会死人。他心目中的妈妈很伟大,他还特意为我画了一幅“妈妈打怪兽”的画。在一群大白的合影中,儿子一眼就能认出我,其实我也挺感动的。

Q;两次进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对人生来说,参与疫情一线的抢救工作,这是一次重大的历练。不仅是身心的,还有技能上的。

在市公卫有很多团队,除了我们CRRT团队外,还有ECMO团队、康复团队等等,我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共同努力。我会把这次在市公卫中心接触到的,我们平时未曾关注的内容借鉴到我们科室——比如患者的康复训练。同时,我们也会把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带回到日常工作中去。

两次进舱,让我自己变得更成熟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