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瓷为伴,雕刻时光
2020-07-05 生活

 编者按: 

非遗传承的话题,无疑是近年来的热点,一方面我们对一辈子守在工作台前兢兢业业的匠人们心生敬佩,一方面又为如此精湛的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而感到担忧。所幸的是,现在依旧有许多年轻人在为之奋斗着,坚持着。纵然这条道路并不好走,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潜心钻研传统的技艺;一方面要扛得住压力、抵得住诱惑,让生活在孤境中开出别样的花朵。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聚焦于多位年轻的手工艺匠人,聆听他们的都市生活故事和坚守传统的心声。

卢亚茹正在进行瓷刻创作。本文图片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海派瓷刻的谱系,从清末民间艺人开始算起,第一代传承人是杨为义,第二代传承人就是程佩初。如今,程佩初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每学期都会带学生,但真正热爱且毕业后从事瓷刻的学生寥寥无几,卢亚茹就是其中之一。

  佳作在于纯粹之心  

“在上学的时候,我学的是绘画,当时在学校的展厅里看见不少瓷刻作品,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所以在毕业后,我考入了手工艺研究中心,跟随海派瓷刻传承人程佩初老师学习瓷刻工艺。”温文尔雅的卢亚茹说话柔柔的,如同她用刻刀轻轻敲打在瓷器上发出的清脆声:“程老师4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钻研这门极考验耐心的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瓷刻有《八十七神仙卷》《京剧人物》,恰到好处地刻出了独特的艺术雅趣,将人物瓷刻推向了一个新高峰。我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一谈起瓷刻的话题,这个原本看上去颇为内向的姑娘,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虽然出生于1995年的她还非常年轻,但是严以治学的钻研精神一点也不少,加上新生代年轻匠人的活力,让她对瓷刻的感悟充满着灵性。

《山水墨盒》

在手工艺研究中心学成之后,卢亚茹先是去了一个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授一些瓷刻的课程给普通受众,带他们入门,体验一下这项非遗技艺。后来,企业面临转型,她就来到了位于嘉定的智成文创园区,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为抗疫英雄而创作  

在工作室里,摆放着卢亚茹各个时期的作品,虽然从事瓷刻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她非常勤奋,作品数目还真不少,有动物的、花草的、人物的……步入其间犹如进入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让人目不暇接。

在她靠窗的案头上,摆放着6只小杯子,那是她近期正在创作的作品,是由一个客人定制的,让她在杯子原本白色的表面上做一些瓷刻设计。这些据说是出自明代的杯子虽然瓷质本身有不少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她始终如一的悉心创作。据卢亚茹介绍说,瓷刻要经过构思、起稿、刻制、赋色、修正、封蜡等工艺流程,最终完成作品。

除了定制之外,卢亚茹在前段时间还创作了不少向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的瓷刻作品,如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专家的瓷刻。“我希望可以用作品记录这段特殊的时光,向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致敬。”说到这里,卢亚茹表情肃穆起来。

卢亚茹作品集合

卢亚茹 瓷刻传承人

参展经历

2018年 “海派瓷刻非遗传承人程佩初师徒作品展”

2019年 作品《人生如戏》入选“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

留校作品《花不语》赠予苏州工艺美院贺六十华诞

抗疫系列作品参加嘉定新城抗疫主题艺术展

《隐逸》

生活周刊:据你所知,瓷刻的现状是怎样的?  

卢亚茹:瓷刻还是比较小众的,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我们平常出去参加一些展览展示活动,很多人都不知道瓷刻这门工艺,都以为是画上去的,然后上手一摸才惊叹原来是刻的。我们每次的体验活动大家都很喜欢,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所以我很看好瓷刻未来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知道瓷刻这门传统工艺。

生活周刊:在传承瓷刻技法的同时,你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卢亚茹:早期的瓷刻手法,由于当时工具受限,多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过于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而现代瓷刻又缺失了那份细腻。我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刀法相融合,在一细一粗的对比中,丰富整个作品的视觉感受与内涵,使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妙趣。在题材上,我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创新,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创作风格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也会做一些与时俱进的尝试,比如前段时间的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

《暗香疏影》

生活周刊:你的创作灵感都是从何而来?  

卢亚茹:我经常会去看一些书画展览以及经典作品,不管是博物馆里的还是民间的。比如网上的二手货交易市场,是疫情期间不方便外出的时候,我经常浏览的地方。那里会有一些古玩爱好者上传分享自己的藏品,这是在博物馆等地看不到的。通过研究这些作品的内容、技法来寻找创作灵感。

生活周刊:工作室里,看见有许多物品上也有瓷刻,这是你未来的一个主攻方向吗? 

卢亚茹:是的,之前许多的作品主要是在瓷盘上展现画面的,但是毕竟这种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品市场需求少,所以我之后会开发一些更贴近生活、适应现代需求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作品,比如文房用品、茶具花器等等。这样既有艺术性又非常实用。只有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拉近了,这个手艺才会更好地流传下去。

生活周刊:你认为,非遗技艺的创作如何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 

卢亚茹:我觉得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结合,才更容易走入年轻人的世界。非遗如果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在里面,自然能够吸引到他们去关注,比如很受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游戏、动漫等。我自己是比较喜欢传统元素的,虽然我也是年轻人,但还需打破自己传统的观念去了解大众的喜好,这应该对非遗的发展更有利。

     瓷刻     

被誉为瓷盘上的刺绣,它以刀代笔,在瓷器釉面上刻出生动的画作。这既是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是海派文化的创新。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