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听诊与人工智能联袂,病区护理机器人为小患者健康综合评分
2020-07-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间智慧儿童专科病房,病区护理机器人“小白”从病房外按照设定路线,来到一位几天前因肺炎而入院治疗的小患者床头做健康评估。一位年资较轻的医生使用云听设备,很快就采集到小患者的心肺数据,通过其他可穿戴设备数据的传输,机器人“小白”很快就给出87分的健康评价。这意味着,小患者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这是今天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媒体探营的一幕,也是现实中已经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投入使用的一个AI场景。这一场景还入围了近期揭晓的、代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荣誉——2020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uper AI Leader,SAIL奖)TOP30入围榜单上。

在每个人的印象里,医生的形象就是穿着白大衣,挂着听诊器。可以说,自从问世以来,听诊器就与医学画上了等号。小小听诊器里蕴含着医者的仁心,富含着听者的智慧;它既是医生们发现疾病最快最简便的手段,又是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有所忽略的“老”技术。而今,一个有趣的场景——“儿童生理音听诊智能识别和相关设备研发”,将传统的听诊与充满未来感的人工智能联袂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在这一场景背后,包含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众多专家联合拓萧、宜硕等知名科技企业以及全国十余个省市17家医疗机构的共同技术攻关,同时,它也是上海市经信委坚决贯彻市政府《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应用为先”模式在医学领域的突出体现。

作为一项基本技术,听诊在儿童重大疾病筛查、常见病症诊断和疗效评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心音、肺音等生理音领域。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此项技能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这往往制约了我国诸多儿童健康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为此,儿中心在上海市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的孵化下,由赵列宾研究员带领技术团队,聚焦“技术创新、赋能基层、优化专科”三大版块,率先针对儿童生理音听诊进行设备研发,创新和运用了多项AI技术优化产品性能,在临床真实世界建立了高质量用于深度训练的儿童生理音数据集和智能识别模型;制订了数字生理音采集、标注、识别、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成功研发了包含软硬件在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智能听诊器——云听系列,其元器件更是达到了100%国产化。经测试,云听智能心音识别准确率>91%、智能呼吸音识别准确率>86%,其性能优于国内外其它同类产品,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主任殷勇指出,现实诊疗中,对于儿童生理音的听诊,需要很多现实经验的积累。对年轻医生来说,他们与年资高的医生有可能在听诊方面会出现一些听诊偏差。但是,现在使用的云听设备和技术,就能让这些年资尚浅在听诊水平上一下子提升到中级甚至副高级以上的水准。“准确率明显的提高,对于我们临床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殷勇说道。

据了解,这款为小患者现场给出综合健康评分的机器人已经是二代产品,它比第一代机器人有明显的提升,携带非常方便,也可以进行更多维度数据的整合。 通过可穿戴设备、电脑或者iPad,实时采集数据,为临床应用带来更多的便捷和准确率。

如今,儿中心团队还综合运用语音识别、医学自然语言处理等一系列AI技术,先后研发了儿科门诊智能问导诊、智能诊前检查、智能辅助诊断以及智能康复随访系统,实现了基层儿科智慧就医的闭环管理。系统先后在儿中心以及上海东部儿联体基层单位应用,测试对象超过25万人次,覆盖90%儿科常见病,取得了导诊准确率和诊断精确度均接近95%的好成绩,不仅精准引导社区家长就近看病,还为专科患儿节约近90分钟的就医等候时间,大大提升百姓的满意度。

项目负责人赵列宾研究员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AI技术在场景的落地,为临床创造真正的价值才是其本质,只有创造价值才能缔造AI在健康领域的未来,也只有推动更多更好的AI项目成熟落地,惠及更多的儿童患者,造福更多的家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