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设计师勘探、设计,定西路“网红”新地标“i华阳”空间全新亮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定西路,一条“好吃的马路”,生活气息浓郁,建筑风格各异。定西路1239号,前身是违章搭建建筑,在长宁共青团“青年设计师进社区”项目牵线下,青年设计师走进了这一街区。
近2个月现场调研,4个月精雕细琢,今日,“i华阳”空间全新亮相,这是一个升级版基层政府信息和服务窗口,一个居民交流空间,也成了这条马路的打卡“新地标”。
【前世】
曾是违建服装店,同济团队加入微更新
连接着武夷路和愚园路的定西路,不如“静雅武夷”有历史感,也不如融入街区美学的愚园路那么有代表性。但定西路十分接地气,走在路上,一路能看到饭馆、服装店、便利店、药店,也有研究院、人工智能大厦、联合办公中心,建筑风格各异,形态混合。
随着城区“补短板”整治工作推进,破墙开店和违章搭建的“乱象”得到治理,定西路1239号原本是一处违章搭建的女装服装店,一边紧邻华阳路街道宣传栏,另一边是一家大药房。
拆违后,这一区域“光秃秃”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重新打造这个空间?
长宁共青团“青年设计师进社区”项目招募了不少青年设计师。在长宁团区委与华阳路街道团工委、社区管理办、潘中居民区的共同努力下,长宁“青年设计师联盟”单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霞虹博士带领她的团队来到这里。
作为华阳社区居民,华霞虹对定西路很有感情。她带领3名研究生,前期经历了近2个月的现场调研和实地勘察,前后5次反复磋商、酝酿和修改,定西路1239号地块微更新方案登场。
“定西路人流量大,有市井气,但沿街公共设施较少,我们想打造一个干净的空间,后续不断有活动激发空间活力,嵌入交互屏升级信息窗口,让周边居民了解服务信息。”
【孕育】
近十个方案PK,挑出“i华阳”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朱欣雨和赵媛婧全程参与了微更新。前期,95后们跟着华霞虹查看过长宁区不少社区微更新点位,多数点位位于小区内部,只有华阳这处沿街,公共性更强。
原本不了解定西路的两人,进行了多次扫街。她们倾听居民的建议,不少居民都想有个充满设计感的交流区域,逢年过节可以搞小型活动,吸引更多人走出家门一起参与。
在华霞虹教授的带领下,三位研究生热情高涨,每人都交出了三四个设计方案。反复研究后,朱欣雨的“i华阳”空间成为最终方案。
她介绍,设计理念是为居民和路人提供一个可以小坐、休憩、聊天、驻足、拍照的场所。整体使用了红砖,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契合,屋顶别具风格,“屋顶参考了周边历史街区的坡屋顶,转化为简洁抽象的折叠屋顶,屋顶也采用红褐色铝板。”
为了增加围合感,朱欣雨还设计了一堵1.4米的红砖围墙,围墙内镶嵌信息电子屏。整个空间开放、舒适,“将来可以举办社区书法展、儿童画展,开展华阳人故事访谈,遇上节庆日,也能布置节庆演出。”
【今生】
铝板孔洞大小有讲究,每个地灯都有代表
走过华阳路街道宣传栏,便是近30平方米的“i华阳”空间,因为刚完工开放不久,整体比较空旷。红砖设计延续到地面,仔细看地面,能发现红砖中镶嵌着不锈钢条,拼成了图案。
“这是抽象版的华阳路街道区域地图。”95后赵媛婧介绍,区域内5个地灯位置也很讲究,分别代表着街道内如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青年中心、刘海粟美术馆等公共空间。
空间内部墙面以白色穿孔铝板为主,方便空间开发后举办各种展览悬挂展品。孔洞大小为8毫米,间距也是8毫米。赵媛婧说,孔洞大小经过挑选,太大容易被塞垃圾,太小晚上打光效果不均匀。他们尝试了6毫米到1厘米的尺寸,最后才选择了8毫米。
1.4米红砖墙后镶嵌的交互式电子屏涵盖了红色印记、文明实践、华阳风采、服务地图和办事指南,只要“点一点”能查到各种信息。电子屏还特别设有“建言献策”,只要手机扫一扫,就可留下文字或语音建议。
看到空间正式落成,两位95后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这是她们第一个参与落地的项目。在学校参与设计的项目,动辄几百、上千平方米,“i华阳”空间对她们来说是“迷你版”,但实践过程中才明白,再小的空间也有其独特性,“设计的时候想法太多,但实践时能落实一点也是成功。走进社区,才觉得魅力无穷。”
街道团工委沈菲菲介绍,未来这里将会举办展览、小型展演等。近期就在筹备红色资源展,将在空间里以地图形式,展出华阳的红色资源,还将用一面墙介绍“微更新诞生记”,让更多周边居民和路人知晓这一空间的诞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