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脑信号,这项“AI+科研”成果能读懂你在“想”什么
2020-07-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抓取物体,解码脑信号评估学习压力……作为六大应用场景之一“AI+科研”,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团队研究的“脑机交互系统脑电意念AI解码”在今日召开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闪亮登场。

我们对自己的大脑了解有多少?从意识到“自我”,再到今天这个智能时代,人类对大脑的探索从未停下过脚步。用AI分析脑电波,解码大脑意图,又会带来哪些令人惊奇的图景?杨帮华教授认为,“脑电意念AI解码”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AI+科研”典型代表,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热门方向。

当人们眼睛注视闪烁的目标,或大脑想象特定的运动,会产生一定模式脑电波,通过人工智能解读眼睛所“看”,大脑所“想”。杨帮华教授带领的团队所从事的“脑电意念AI解码”研究,可以应用于很多应用场景。

在医疗康复领域,通过解码大脑意图,进而转换成控制命令,实现意念控制机械臂“拟人化”抓取目标物。如控制机械臂抓取苹果、香蕉、桔子等。一方面可以辅助肢体不能动作的患者实现辅助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可实现脑卒中等大脑损伤病人的主动康复训练。

世界著名期刊《柳叶刀》,分析了中国1990-2017年特定疾病的死亡率,脑卒中疾病居于首位。卒中后60%的患者会产生功能障碍,导致卒中后偏瘫的主要原因是特定大脑区域受损,传统康复方法以被动式的肢体训练为主,而以“脑电意念AI解码”技术核心,同时结合VR/AR的康复技术,从“大脑” 这一发出指令的源头出发,是一种主动闭环的创新治疗和康复方法。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对抑郁症、儿童多动症、阿尔茨海默症、成瘾等脑疾病患者提供客观评估方法,为康复训练及意图表达提供新思路和平台。

而在AI+工业领域,通过解码脑信号,意念控制可以为各种物理电子设备,提供新型人机交互控制方式,增强人机交互能力。在AI+教育领域,脑电波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紧张程度、学习情绪、疲劳度、焦虑、心理健康等信息,基于该“AI+科研”技术可以客观评估相关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为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及时了解学生面对各种学习任务时状态,并进行个性化引导提供新技术,助力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心理服务对接平台建设,基于AI 技术促进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

据介绍,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团队近20年长期从事“脑电意念AI解码”核心技术研究,在医疗康复领域支持企业获得了中国首个获得医疗注册证——“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正式面向市场、走向患者,被全国50多家医院使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具有独特性。目前这项技术正在不断服务于更多的领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