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智慧城市治理?一单外卖告诉你答案
2020-07-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一名外卖员同时送5单外卖,背后或许会有10几万种组合,这背后的“智脑”运算,正印证着城市服务、城市治理中人工智能的不可或缺。在今天由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智能城市峰会上,这道算术题衍生的意义引起了热议。

  一单外卖背后的算术题  

几千万份订单如何保证30分钟内送到?这其实是个烧脑的问题,即使是最会算的数学家来算,都是个难题。而通过美团的“超脑”,可以秒算出答案。

在今天的国际智能城市峰会上,记者了解到,这款“美团超脑”调度着全国70万骑手,每日配送超过3000万个订单。上海是外卖订单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以上海为例,若是产生80个新订单,商圈周围有300名骑手,可能的分配方案是300的80次方。

如果一个骑手送5个订单,对应到5个商家和5个不同的用户,背后就有113400种不同的组合。现在美团每天有3000多万笔外卖订单,每天奔驰在路上的活跃骑手有70多万,如何从中找到最高效的配送路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订餐体验,同时还要将配送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就靠这个“超脑”来规划。 

据美团点评首席科学家兼AI平台部总经理夏华夏介绍,“美团超脑”系统自2015年上线以来,已历经5代,最新的5.0版本,实现了从商圈级调度到城市级调度的升级,用户下一个订单,系统会综合考虑商圈、商户、用户等维度的100多个变量,告知用户大概的送达时间。商圈有雨雪天气、同期商户订单较多、用户所在小区有门禁等因素,都会导致预计送达时间延长,反之,系统会将预估时间缩短。

2015年美团刚刚做外卖的时候,骑手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却只能送十几单。2020年美团的智能配送调度系统不断优化后,骑手们在同样的时长内可以送30多单。骑手小哥每天的收入翻倍增长,点单的市民们也能享受到更便捷快速的外卖服务。

这就是“智慧城市”的魔力。峰会上,夏华夏还展示了未来美团无人车送外卖等更新的技术。

  上海城市治理中已有多个人工智能身影  

这道算术题是解决方案,在城市管理的预判上,人工智能同样展现出了强大功能。上海联通智慧城市研究院做过一个实践,把手机的位置信息与人的密集程度相关联,通过数据采集就可以预判出,哪些地方可能人流会过于密集,可以有效防止城市踩踏等事件发生。上海联通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陈燕芬在峰会对谈中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人脑来进行决策预判。    

在这次疫情当中,出现了无人机送药送饭,消毒机器人在病房里进行消毒等,都是机器智能在替代人力来进行城市的治理维护,提供服务。陈燕芬表示,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里面的应用非常值得期待。

峰会上,中国联通政企客户事业部总经理李广聚也展示了联通以5G+AI打造的智能城市新动能。

在上海的青浦、长宁、松江、崇明,一系列的平安城市项目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以及智能应用体系。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浦东新区街面治理项目提供的智能案件发现、城市视频智能编排等能力,基于人机协同来实现对城市事件智能感知的发现、案例的自动派单、闭环处置。在松江、宝山、浦东,“智慧河长”项目实现了水质智能的监测无人值守。建在张江的人工智能岛是全国首批AI试点应用场景,也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引领区。

“今年上海召开的进博会安保工作,联通打造的应用中,AI智能警务眼镜就成为了警务好帮手,通过前端硬件提供警用远程指挥调度能力,可提升进博会现场的安全保障。”他表示。

  智能城市建设仍面临挑战  

不过,智能城市建设仍面临新挑战。李广聚认为,从全国的智能城市建设看,仍存在“千城一面”现象,缺乏特色,类型单一,顶层设计缺失,或与实际脱离。系统搭建多,统一汇聚少,现阶段智能城市数据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数据治理体系未形成。应用开发多,优秀体验少,智能城市应用跟风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需求不对称、应用重复建设,市民参与度低,各方开发大量APP,用户粘性较低,难以形成城市服务的核心入口。数据统计多,智慧分析少,数据汇聚后对城市运行无法有效起到辅助决策作用。城市应急管理的纵向链条长,需要层层传递到大脑导致基层反应速度慢。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森在峰会中表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未来城市在治理和发展过程当中追根溯源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力量会体现出来,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对未来决策的优化。

陆森认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赋能,要与城市管理、社会运行、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革新旧模式。“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首先要有数据基础,新基建很重要。同时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要与智慧城市建设重心有所结合。在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未知空间的时候,不仅仅技术,还包括伦理、法规、标准、政策,都是必须要去关注的,要关注如何能够让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在上海能够更好地落地应用,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规避问题。”

陆森介绍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连续5年一直在致力于智慧城市指数的评估,“上海绝对是领先的。”畅想未来的智能城市,陆森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是能够让人能感受到无缝衔接的服务,感受到智能的服务,最终目的还是回到城市的本源,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都更好地和谐相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