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源自人民建议的声音正塑造更好的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上海两个机场之间要开建联络线,原来最初是来自一份人民建议;地铁里自动扶梯“左行右立”的废止,也是听从了人民建议;老公房加装电梯终于不再“一票否决”,从而兼顾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如今,一条好的建议、完善一项政策、改进一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塑造更好的上海的一个常态,一个超大型城市治理背后的秘笈。
当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正越发深入人心,上海市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上提出的五个“人人”的重要论述,都让人民城市的属性进一步深化和扎根。上海要发展得更快更好,汇民智、听民声的重要性越发重要。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正是在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以更高的起点、更新的机制、更鲜明的导向、更主动的姿态、更光荣的使命,投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丰富实践。
群众声音是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梳理民情民意,把群众反映的倾向性、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提炼出来,就能成为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宝贵资源。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不仅自身为上海的发展提供过多条优秀建议,更是建议征集方便的研究专家。除了对新成立的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表示赞赏外,他更提出了一份更大的期盼:要有机制、要有筛选和淘金的眼光。
以今年疫情期间全市各居委预约登记购买口罩的方式改变,汤啸天指出,一开始,百姓有怨言,出门登记一次耗费掉一个口罩,再去领取一次又耗费掉一个口罩,去买口罩,再用掉一个,为了买5个口罩实际要报废掉3个口罩。好在,政府很快改变了预约登记的方式。这背后正是人民的建议和声音被采纳了。
又如,老公房加装电梯,最初是一票否决制,政府部门用了相对生硬而少温度的规定决定是否审批推进,却直接把可能出现的矛盾推给了人民自身。在实际运行中,人民的声音越来越集中,民意和民智进一步汇聚,终于让加装电梯的办法改了。
如此种种,都让汤啸天觉得,如果非紧急类的决策、意见,能够更跨前,更打开政府的倾听之门,从而汇集民智,开门治理城市,那么政策出炉的时候,就能相对更完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确,老百姓的视角也有局限,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作用正可以百千千万万个视角、各方面的建议意见汇集起来,形成最终的决策依据。”汤啸天说道。因此,他期待,更多的“主动征”“提前征”出现,真正聚焦到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城市治理的缺位点、政策措施的空白点,让人民的“金点子”闪光发亮。
都说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这就该追求落实在城市治理每个细微之处。如何激发每一个市民愿意并热心为城市贡献“金点子”,而不是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面前只会吐糟,也需要管理部门的智慧、举措和鼓励。
在上海,向市委市政府提过意见建议的群众其实不少。其中提出建议多、质量高、持续时间长的“建议人”,大家习惯称之为“建议明星”。其中,今年60岁的热心市民虞国伟这些年写过的人民建议有40多件,已经六年连续6次获得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奖。也正是这份成就感,他把儿子也带上了这条建议之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其实也正期盼更多的普通市民,都能不吝出力,真正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