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城市治理“两张网”,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条好的建议、完善一项政策、改进一项工作,已经成为上海的常态。为投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丰富实践,今天下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成立,市政府新闻办就此举行媒体通气会。今后,上海的人民建议将进一步融入城市治理“两张网”,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
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王剑华主任介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特别要求发展“全过程民主”,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市委牢牢把握人民城市属性,对上海城市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安排。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保障人民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汲取人民智慧、汇聚人民力量的重要渠道平台。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自推动和指导下,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以更高的起点、更新的机制、更鲜明的导向、更主动的姿态、更光荣的使命,投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丰富实践。
“群众声音是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成立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不是简单的机构设置、多块牌子,关键是怎么做好今后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市发展建设上来。”王剑华强调说。
就上海市人民建议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和未来目标,王剑华说,一是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城市“新风尚”。上海将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扩宽平台,在“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投诉受理信箱”、群众来信、走访反映、12345等征集平台基础上,融入城市治理“两张网”,延伸触角到社区村居,“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建立深入百姓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走进决策视野的建议征集渠道和平台。同时,加强正面有序、灵活多样的引导鼓励,把蕴藏在民间的聪明才智和公共责任进一步激发出来,以开放、包容、自信、真诚的态度,让建议征集工作更有亲和力、公信力、吸引力,让市民参与建议征集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民意“直通车”。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建设,形成集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工作机制。在收集梳理机制上,大力推动从“被动征”向“主动征”转变,聚焦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城市治理的缺位点、政策措施的空白点,积极挖掘“金点子”好建议。在办理反馈机制上,加强与建议人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参与深度,共同研究对策,让群众提出建议有结果、有反馈、有互动。在宣传引导机制上,让建议征集工作走进楼宇、社区、企业,到离群众、市场最近的地方去,深化与新闻媒体合作,切实提升建议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涌现更多“明星建议人”和感人的征集故事。
第三,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治理“有机体”。着力打破部门壁垒,拓宽建议征集工作界面,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从征集到落地的闭环管理,推动建议成果转化,更好从政策层面解决问题,从源头环节解决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涉及普遍性、政策性、倾向性的建议事项,特别是跨部门、跨区域的问题,加强协调督办,推动合理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同时,用好海量的社情民意大数据,提升数据发现问题、捕捉需求的作用,用信息技术为建议征集工作赋能,提升需求对接、定制征集、开放共享等能力,把“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追求落实在城市治理每个细微之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