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匠心,共绘非遗璀璨星河
2020-07-19 生活

将艺术品与生活场景结合的展陈。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供图

青年报记者 蔡娴

闻名遐迩的细密画、金属錾刻、铜雕等波斯珍宝作品,富有民族艺术风格的匈牙利民族服饰摄影作品,晶莹剔透、设计独特的芬兰玻璃作品,创意无限的乌克兰首饰作品,雕刻精细的以色列、印度尼西亚雕塑作品……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办的“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上,可以看到各国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进行的设计探索,并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不分国别  

各国非遗精品齐聚

作为每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品牌活动,今年的“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以“涓汇成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22个国家的著名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作品参展。展览打破了展品的国别、主题、材质、作者等界限,采用“沉浸式”的空间展陈方式,将雕塑、陶瓷、漆器、玻璃、锡器、首饰、刺绣、染织、装置、绘画、视频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渗透入一个个生活空间中,完成一次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场景再现。

走进一个个小型艺术展陈空间,或置身于惬意的书房,书香为伴,与儒学大师来一场深度对话;或漫步于国际艺术长廊,感受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碰撞;或寄情于玄关,以作品点缀,家的温馨和品味在此延续;或沉浸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小隐生活,感受东方禅意的“静”与“悟”……

这次展览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德化瓷烧制、斑锡、铜雕、玉石雕、紫檀雕、满绣、施洞苗族银饰等代表性技艺的精美工艺作品集体亮相。

其中,德化白瓷有“世界白瓷之母”之称,亦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说法。从事陶瓷创作四十余年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李甲栈介绍,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双手,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德化陶瓷手工技艺”。

为了让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当地培养形成了一支近6000人的老、中、青陶瓷艺术人才梯队。“德厚可载物,化土为神奇。德化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特色工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保护好这一技艺,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迸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芒。”

徐思庆 景泰蓝 《漫天蝶舞摇铃尊》、大樋陶冶斋 《大樋流釉茶碗》

  高校助力  

推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振兴

在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0个项目中,有21项涉及少数民族,占50%以上。55个少数民族包括一些只有几千人的人口较少的民族均有项目入选到国家级非遗名录。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介绍,自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边疆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各所参与院校共计举办各类研修、研习、培训628期,培训学员2.7万余人次,涉及织染刺绣、服饰制作、陶瓷烧造、编织扎制、金属加工、漆器髹饰等项目,加上各地延伸培训,覆盖总人数近9.5万人次。一批研培学员成为当地“非遗+扶贫”工作的带头人。

马盛德以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肯定了上海大学借助高校资源帮助果洛州传统工艺企业及从业者提升研创能力,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马盛德说:“我们鼓励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主动到民族地区设立工作站,参与传统工艺振兴。帮助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品质、策划品牌,开发体现精湛手工、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品及运用非遗元素的各种衍生品。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弘扬传统工艺,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

陈发 福建寿山石雕 《圣贤论卷》、 “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参展作品

  活态传承  

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承工艺

让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活态传承”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福建省雕塑学会会长、福州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潘尤龙表示:“通过传统的工艺学习,逐渐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让传统工艺后继有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在生活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传统的工艺美术才能在应用中发展,在应用中更好地活态传承。”

潘尤龙认为,“活态传承”也需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提升传承工艺制造水平,通过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实现设计人才引领传统行业,在材料创新、技艺提升上实现效能升级。“传统工艺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探索,在生活中传承、在生活状态中发展,这才是传统工艺不断发展的源泉。”

对于非遗传承与科技保护方面的探索,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杨光辉分享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文创方面进行探索,希望有助于非遗传人借鉴。比如,研究院在杨玉良院士团队的参与下,基本恢复了开化纸传统制造工艺。古保院还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合作成立传统写印材料专业委员会,通过与上海质量监督局合作,为纸张检测提供标准化的流程,确立手工纸关键指标,并作为修复保护材料的行业乃至国家标准,提高非遗项目的科学性。

此外,自2017年起,杨浦区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向杨浦人大提交《关于在中小学普及家谱制作的提案》。三年来,古保院、古籍保护学社与杨浦文化局、少年宫、图书馆、复旦大学工会、上海市教委等合作,为数百个家庭制作了线装家谱。线装家谱亦可发展为文创产品,用开化纸等长寿命纸印制,实现产学研联动。

前田真知子 镶嵌香炉 《日日是好日》

═    观点    

非遗保护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当今中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活动。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作。要实现真正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联合行动。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陈勤建肯定了中国学者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他也指出了一些现象:由于非遗是新生事物,非遗及文化遗产理论储备不足,学者对非遗理念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差异,加上教育体制上长期的学院派举措,缺少实践,参与的学者专家热情很高,素养不够,业务上良莠不齐,或多或少影响当代非遗的保护工作。

陈勤建提醒:“致力于非遗保护的学者专家,要切忌好为人师,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不良作风。应在国际视野,实践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加深对非遗这一人类文化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积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和体验,提高自身非遗保护的理论素养和参与实践操作能力。”

十年耕耘,十年沉淀。已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正如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策展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馆长胡木清所言,本届展览和论坛选择“涓汇成流”作为主题,既是对以往十届办展精神的总结,也是为凸显“匠心”传承的重要意义。今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将携手更多单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放大展览效应。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