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青年跨界组合,编织一层“大地皮肤”修复生态
2020-07-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四个生态学、材料学、生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青年,跨界走到了一起,希望用一层“大地皮肤”还家园一片绿水青山。王丰毅正是这个团队的牵头人。这几天,身在上海的他,正频频收到嘉兴平湖市海洋生态修复基地已经种上“海水稻”的喜讯。滩涂变良田,这背后的破解密码正是这个团队研制的这层神奇“大地皮肤”。

爷爷辈的工人种草修复生态触发创业点

王丰毅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3年前,还在学校的时候,因为课题的关系,他在山东威海接触到一项生态修复工程。

“修复生态需要运用到植被的栽植,但是没想到,修复工程采用的施工方式还是非常传统。我看到有几个年纪可能比我爷爷都大的工人们在烈日下手工种草。这让我感到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施工效率也很低下。想要大范围要推广或者说是建设新家园,这么干,肯定不是办法。”

那一幕,促使王丰毅自此留了个心眼,在一边完成学习的同期,他一边在寻找突破口和创业的机遇。

“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结合技术的方式,带来一些更高科技更高效的产品和工艺方法,改变现状,取代当下的生产方式?”回头来看,王丰毅觉得,那一次可以说是触发自己走上日后创业路的一个契机。

用一层“大地皮肤”带来一片绿水青山

于是,王丰毅一边忙着学术论文,一边认真地寻找起合伙人。

“在寻找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最终的团队核心成员。”王丰毅说,除了生态学专业,材料学、纺织技术专业、生物、生化技术专业,也是必不可缺的。大家手上都有可以把之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或者应用研究层面的成果,落实到商业化、工业化生产层面。

最终,大家达成的理念就是用循环回收的纺织品再生制成生态修复材料,集成生态、生物、生化技术,成为可用于生态修复的一层“大地皮肤”,使之可以贴合更多的现实应用场景。

“就好比是为河床、沙化草地、不适应作物生长的盐碱地等需要生态修复的地方,附加一层神奇的‘大地皮肤’,贴上去之后,经过阳光、雨水等自然环境等作用,这层‘大地皮肤’就能与原来的河床、草地、盐碱地合而为一,悄然修复起原来的生态。由于这层‘大地皮肤’本来就聚合着植物种子、微生物,如此一来,就能在日后自动进行一个生态系统自我的发育生长。”王丰毅形象地说道。

团队希望,用“大地皮肤”为生活着的家园带来一片绿水青山。“比如,北方有很多因过度放牧退化的草地,覆盖了这层‘皮肤’,那么就可以保住水分,让上面重新长出草来,变成草场。与此同时,不能栽种作物的盐碱地因此可以栽种作物,城市的河道里也可以因此出现一道道水下森林的景观。”王丰毅说道。

让大生态的概念植入每一个环节

让王丰毅感到自豪的是,经过大家跨界联手,产品也好,目标也罢,都真正是走向了一个大生态的理念。

“我们编织这层‘大地皮肤’所用的材料,其纤维本身就是可循环的降解材料, 同时,通过特殊工艺,把植物种子、微生物和一些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全部植入产品,出厂时就像是布匹一样的一个卷材了。”

据了解,以10米宽的河道为例,其实只需要铺设正中的30%占地面积就可以了,因为一旦修复进入工作时间,植物就会自行往周边扩散生长。一般,如条件适宜,一到两周,铺设好的“大地皮肤”就会生长,经历一年这样一个完整的生长期之后就会比较稳定从而见到成效了。

目前,创业团队已经开始产业化,远的项目已到达新疆,近的就在上海、苏州、平湖等地。据了解,上海的生态修复工程则主要是在一些河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