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有热爱,何惧不“热门”?
2020-08-0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留守女孩高分填报北大考古专业,被喷没“钱”途?事件很快就迎来一阵清流,大快人心:一群“大佬”出手罩她,用实际行动守护梦想。而这“联手”之举,其实,也给社会上关于志愿填报、价值观的问题,上了生动一课。

不久前,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在高考中考出676分的好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50多位老师连夜进村报喜,村民们也放起鞭炮庆祝。高校招生老师相继上门进行报考志愿咨询。这个女孩说,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她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很快,消息冲上热搜,祝福钦佩之余,网上也出现另一种不小的声音:考古专业冷门,还可能找不到工作。庆幸的是,“挑衅”动摇不了、也吓退不了那份初心。女孩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面对这样一次“喜提”热搜,考古圈“大佬”出手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领队@考古君率先在微博上写下:“冷门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热搜!年轻人加油,既然你已笃定信念,未来便不会迷茫。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祝你学业有成。未来你就是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

如今,至少已实现九省考古圈的联动,送礼包、送工具书、送有特殊意义的文创产品……这些小小举动却是前辈们对年轻人赤诚梦想的呵护和希望“永远热爱”的殷殷期待。同时,这些“大佬”也用行动让更多的人来反思:对于专业填报的眼光,是不是过于世俗化了。

其实,每年招生季,高校招办总会收到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咨询,怎样“分尽其用一分都不浪费”,如何拼命地与“钱”途走得近些再近些?忽视自身学习兴趣,忽视专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可以说,都是价值取向太单一、太短视所致。

在这里,我们希望与你一起重温许多老一辈专家学人对于专业志愿的理解与选择。“择一事终一生”,被留守女孩钟芳蓉视为偶像的樊锦诗先生,上个月恰巧也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上海科技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她和毕业生们分享了一代代青年人成为“莫高窟人”,担当起守护国宝使命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樊锦诗先生的话掷地有声。

当年,对造船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吴德楞先生在1933年报专业时,报的是“雪洗国耻”的信念;水利专家、两院院士张光斗先生1934年报研究生专业,报的是水利报国的决心;“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吴文俊,1936年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对他而言,报专业,选择了就努力做到“极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在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后惨不忍睹的场面后,决心改学工科,投身国防建设,对他而言,报专业,报的就是“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

在国家的发展史和个人的成长史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类似这样“报专业把兴趣发展成事业”、“报专业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报专业报的是学医济世的使命与责任”的动人注脚。

如今多元的社会,专业不分冷热就应该百花齐放。摒弃对于成功的狭隘定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梦想的力量,会格外有生命力。坚持自己的兴趣,并在更大的社会意义上提升专业的价值,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质疑声音的挑衅,动摇不了那份初心,愿大佬们对梦想的这般呵护,可以使之长出更结实的硕果,也让社会对于选择志愿时的初心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