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对“破格”的质疑,应一分为二看
2020-08-1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前有华为以年薪201万聘用“天才少年”,后有94年博士李晟曼出任985高校副教授……关于年轻人“破格”的新闻总是引人关注。

而这样的大众“关注”又总是容易分化为两极:一极为“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式的叫好,另一极却是“年纪这么小,资历这么浅,到底行不行”的质疑。尤其当年轻的面孔与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薪酬、待遇挂钩时,就越是起波澜。

高校的职称评定,是有一套条件设定和标准程序的。一般来说,大学副教授评聘的正常流程往往需要耗费数年——毕业后你得先成为大学讲师,在一线授课3到5年后,有符合条件的学术成果,才有资格评聘副教授。而26岁的李晟曼刚毕业就如同开挂一般接连“破格”,确实让在教学一线苦苦熬着资历的“青椒”们望尘莫及。

两相对比,差距过于明显。加之这次“破格”的还是一位颜值出众的年轻女博士,标签多到一行都放不下,这条#26岁工学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话题,能在短短几天引起热议也毫不意外。

按已经披露的信息看,李晟曼在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曾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了两篇nature子刊。不仅如此,她还囊括了2015-2016年马鞍山冬季5km长跑的冠军,凯默杯羽毛球团体赛冠军。虽然有着闪光的简历,但是否值得“破格”依然是众说纷纭。在质疑声中,就连聘用没有海外留学经验“土博”的985湖南大学都被冠上了“太水”的标签。

分析这些质疑,有一些声音并非“葡萄酸”,是出自大众对学术公平的正常期待与诉求,合情合理。面对这种质疑,做出“破格”决定的湖南大学不妨多提供一些信息,向公众正式阐明校方的权衡和考量。毕竟“破格”靠的是实力,也要经得起质疑。

而另一些质疑,则本身就该被“质疑”。没有海外留学经验,就不能被破格聘为副教授?请问,我们的文化自信去哪儿了?年轻、女、颜值高,就不能被破格聘为副教授?请问,对人才的刻板印象什么时候能打破?

一直以来,年龄、性别、颜值等等话题标签,似乎都在不断强化“女科学家”们的特殊。随手点开几条新闻链接,几乎所有标题都含有“副教授”“26岁”“女”这几个字眼,似乎男科学家是科学家,而女科学家只是女科学家。

当年,30岁的颜宁追随施一公回国,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在37岁时,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时6个月,攻克生物学领域50年未解世界难题。依靠实力,颜宁让众人对她的评价不再拘泥于性别。“破格”的背后,是远超常人的智力和努力,以及对世界顶级难度的科研项目的攻克。

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1991年出生的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成为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22岁的“数学奇才”刘路,硕博连读、大三就被破格聘用为教授级研究员……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只要是“实力派”,就担得起这份“破格”。

近日,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中国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突破越来越提振国人士气,这都是通过长年布局,才能有所收成的。

年轻科学家实至名归的频繁“破格”,正是这些布局站稳脚跟的“底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所寄望的推动者,正是这些值得我们凝神仰望的年轻面孔。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