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0001号录取通知书发出!他为什么选择了哲学专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李斯嘉
今天上午,在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将2020年的复旦大学0001号录取通知书亲手交到了哲学类新生张施杰手上。复旦哲学,是张施杰志愿表上的第一志愿,也是唯一志愿。
以这封通知书为标志,复旦大学2020级新生录取通知书于今天正式陆续寄出,首批以强基计划和综评批为主。
复旦送出0001号通知书
“这位同学非常坚定地报考了我校哲学类专业,展现了以哲学为代表的复旦基础学科对于优秀学子的魅力,也体现出一名优秀学子对于理想的执著、对于选择的冷静、对于基础学科发展的一份承担。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潘伟杰介绍道。
今年上海考生中,50%的600分以上考生,以及近60%的590分以上考生选择在综合评价批报考复旦。来自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张施杰在高考中取得了610分的优异成绩,并以第一志愿在综评批报考复旦大学01院校专业组哲学类。
格致中学校长吴照介绍,格致中学奉贤校区是上海市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举措之一,从2014年开始招生,招收奉贤本地50%的学生。张施杰是该校区的第四届学生,是班级的学习委员。
在他的眼里,张施杰比较沉稳,学习有追求和目标。张施杰高中学业水平考等级考选的是理、化、生,而且全部A+,但报考的是哲学。他课外看了很多书,而且生物、化学、科技英语获奖。“他认准的目标,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次高考只填写了一个志愿,那就是复旦哲学。高考完成后,他说‘肯定没有问题’。”
不熬夜不刷题,把精力更多放在课外阅读上
在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就读的三年里,张施杰成绩均衡发展,各科优异,曾参加化学、生物、古诗文等各类竞赛,成绩常年保持年级第一的水平。等级考物、化、生都是A+,高考语文125分,数学140分。
张施杰表示自己并不是个传统型的好学生。他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学习诀窍就是,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平时也打单机小游戏。平时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15分起床。
不熬夜,不刷题,高效完成课堂内的课业任务后,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课外阅读上。“我很少在教室外学习,课余时间更喜欢看课外书,尤其是哲学。”他喜欢叔本华,对尼采《悲剧的诞生》印象深刻。他说,自己考高分是运气原因。
小学三年级偶遇《道德经》,让张施杰对哲学情有独钟。那天,他在书店里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心血来潮买了下来,并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全部“啃”完。对多年前的这次阅读记忆,张施杰如今只记得“很玄”,为了弄明白这玄之又玄的体验,他开始阅读更多的哲学书籍。
上了高中,张施杰的阅读兴趣从中国哲学延伸到了西方哲学,诸西方大哲中,他读叔本华的书读得最多,三年里,他陆续阅读了《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等,对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感觉依旧是“很玄”。
要为梦想、为爱好而学习
为了继续弄通这些“很玄”的东西,他在这条兴趣之路上越走越远,在此期间,他还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并了解到了它的中文全译本首译者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高二时,张施杰想考哲学,是因为参加过一次复旦的夏令营,夏令营里接触到文学、哲学、话剧欣赏等各种内容。
今年高考结束后,在报考志愿时,张施杰的选择颇有些“孤注一掷”的味道,复旦哲学,是他志愿表上的第一志愿,也是唯一志愿。如此坚定,他的理由是:一是为了能投入到读书之中,二是出于对精神境界的探索和追求。他说,“追求梦想要坚定”“要为梦想,为爱好而学习”。
虽然父母也一度表达过希望家境普通的他能选一门“出路好一点”的专业,然而当他坚持报考哲学时,他们还是表示了理解,“他们说,只要我决定了,他们就支持。”张施杰开心地说。
对于未来,张施杰的想法是“追逐梦想,安于本心”,这是他这几个月来的心理感受,也是他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
院长说:跳出俗常的教育观,是可喜的
“学生能够跳出俗常的教育观,不是把学习当作一件投入-产出的事情来看待,而是真正从内心出发,从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这是非常可喜的,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对于张施杰高分报考哲学专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实,张施杰即将就读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非常老牌,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校首批建立的三个哲学系之一。复旦的哲学学科目前是国内A+学科,针对本科生,复旦哲学开设出哲学、宗教、国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艺术哲学等5个专业方向。
“学生在复旦的培养,首先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希望张施杰同学通过哲学的学习,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受到最好的专业培养与训练,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一种好的教育,最能激发他生命的热情和能量,最能培养他理解与探索世界的能力。我们将通过全员导师的培养机制,为学生量身定制出好的培养方案。” 孙向晨说,学院还通过强基计划、荣誉学位计划等,为学有潜力的学生,提供长线的、深入的培养安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李斯嘉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