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者|从“樊大侠”做回“铅衣侠”,他说:抗疫,是一阵子;行医,则是一辈子
2020-08-17 青年

 编者按:

她是受无数粉丝喜欢的日记女神,在举国战疫之时,她挺身而出,记录下的67篇日记,每一篇都传递着一股正能量;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他从未缺席,如今从“樊大侠”做回“铅衣侠”,永不变的是那颗医者仁心;她是防控疫情的“后方守门人”,带领着团队深抠细节,当好“病毒猎人”,疫情不退,他们同样不退;而他,从小年夜那天起,带领着团队进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应急病房,一待就是150多个日日夜夜。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他们仍在坚守,这份抗疫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走近这群医者,聆听他(她)们的故事,感受“坚守者”的大医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战时的英勇无畏,也蕴藏在平时日常岗位上的默默坚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马鈜、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2003年“非典”肆虐,他应召北上,参与“小汤山”抗击非典医疗队的救治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他远赴江油,不顾余震危险、克服艰苦救死扶伤50余天;2020年,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他再次化身“樊大侠”驰援武汉……

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脱下防护服的他——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分队队长樊民,做回了日常的“铅衣侠”。穿着重达三四十斤的铅衣,但是每次手术成功时却让人有着巨大的喜悦。樊民说,抗疫,是一阵子;行医,则是一辈子。工作地点不时发生变化,永不变的是那颗医者仁心。

  战疫  “樊大侠”再出征  

新冠肺炎来袭,全国上下齐心战疫,各地号召医护人员援鄂,樊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小汤山医疗队队员樊民报名!”他说自己是共产党员,“小汤山”和汶川救援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更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作为一名曾经身披军装的人,面对疫情,樊民只想说:若有战,召必回! 

2月15日,樊民作为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分队队长,带领31名医护人员入驻雷神山。飞机降落天河机场的那一刻,樊民整了整衣衫,坚定地走出机舱。  

樊民始终记得,抗击非典时,当他第一次走进病区,“就要推开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的那道门时,我真觉得手上的门把有千斤重,腿跟挂了沙袋一样”。将心比心,医护人员也是人,是人面对未知病毒都会紧张害怕。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队员情绪,他稍有空闲他就会和队员们分享自己在小汤山的经历,还安排大家做接诊演练,做好应战准备。

2月19日下午,雷神山病房投用,团队整装待发,静候病人入驻。樊民邀请昔日小汤山战友卢根娣老师一起打头阵,“来,卢主任,我们两个老战友,带着姑娘们一块出去。”身后的年轻人掌声雷动,紧张的气氛在无形中化解。周全的准备,让樊民团队在两小时内顺利地收治了48位病人,成为了这批援鄂医疗队中第一批收治病人的团队。

在雷神山坚守的44个日日夜夜,岳阳医院分队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结合武汉当地疫情特点,在抗疫协定方基础上,拟定“上海雷神1号方”,经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疗效。除了中药汤剂外,医疗队员还将针刺、雀啄灸、穴位敷贴、耳穴埋豆和“岳阳功法”等中医外治疗法也在雷神山医院开展运用,丰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手段和显著疗效,赢得了患者一片叫好。

受访者/图

  坚守   做回“铅衣侠”  

脱下防护服,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岗位,瞬间就变回了那名普通医者。对樊民而言,每周二、四是手术日,他的工作地点就是介入中心导管室。此刻的他,需要穿上那套重达三四十斤的铅衣,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介入等各项手术。

几天前的清晨,70多岁的张阿婆从睡梦中惊醒,感到胸部不适,伴有呕吐并冒大量冷汗。之后张阿婆意识开始模糊,同时呼吸困难。7时50分,张阿婆上了救护车,不料出现反复心室颤动,急救人员一边抢救,一边加速往赶岳阳医院。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胸痛急救上演了!8时10分,张阿婆被送到医院介入中心导管室,当班医生马上施行股动脉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巨大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此时,张阿婆再次发生室颤,医护人员一边使用球囊辅助呼吸,一边继续进行介入手术治疗。

8时30分,樊民将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处,到达远端,使用球囊扩张闭塞血管及抽吸导管抽吸血栓,血管终于开通。8时45分手术结束,张阿婆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樊民和在场所有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樊民走出导管室,喝上几口水,开始准备下一场手术。

“穿上防护服,是为了保护自己,尽可能做到密不透风;穿上的这段时间,为了减少进出,基本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现在穿回铅衣,同样是为了保护自己,防止受到X射线的伤害。”樊民告诉记者。

眼下申城正值酷暑,一旦穿上铅衣,半小时下来全身早已湿透。遇到一台复杂的手术,甚至需要长达四五个小时。一台手术下来,“铅衣侠”们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加上一套铅衣重达三四十斤,必定会对脊椎和膝盖关节等造成慢性劳损。不过每次手术成功带来的喜悦,却让他们很快忘却所有的辛苦。

樊民说,作为医者,就必须奋战在一线,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患者会给他带来什么,也许是哪些不知名的病毒,也许是哪些费神的疑难杂症。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必须尽全力去抢救。

  初心    行医,是一辈子  

当初选择从医,原因很简单,可以帮助更多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0多年前,从选择医学专业、举起右手宣誓入党的那时起,医生职业和党员身份成为樊民理想的崇高追求。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时起,他真切地感受着白衣卫士的神圣,也感到这个职业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樊民曾在上海长征医院从事心血管诊疗20余年。28年的军旅生涯,给樊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赢。2016年,他脱下军装,加入岳阳医院,担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在岳阳,他开始真正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魅力。中西医并肩作战、携手抗疫,这正是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从医之路,很艰辛,却有着自己的成就感。令樊民惊喜的是,在武汉雷神山,一位病人竟然在第一次接触就认出他:“我认识你,你支援过非典”。还有病人感谢队员们,“有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大家把我们称作英雄,其实我们只是有幸参与到这场规模宏大的抗疫斗争里!救死扶伤本就是医者本分,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一身衣服,干着平时一样的本职工作而已!”樊民说。

樊民说,抗疫这段特殊的经历,对未来人生的道路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而抗疫中激发出来的斗志和奉献精神,必须要带回到一辈子的工作中去。将这种抗疫精神传承下去,将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樊大侠,又或是铅衣侠,其实都一样。抗疫,是一阵子;而本职工作,却是一辈子。” 从“小汤山”到“雷神山”,樊民笑称“樊大侠”责任很重;但“铅衣侠”的责任一样重。

受访者/图

>>>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副领队、上海岳阳医院副院长李斌

  谈传承——传承中有创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传承,一个永恒的话题。岳阳中医队此次将中医药带进了雷神山医院,应用于新冠病毒的治疗上,正是体现了一种传承,而传承中同样有着创新。

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们层层防护,戴着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不光护目镜容易起雾,进针时隔着手套不容易找准位置,还可能误伤自己。针刺治疗时,往往需要一个护士配合一个医生才能完成治疗。于是,岳阳医院在传统针灸针的外面加个一次性套管,改良成“管针”。针灸针10公分,塑料管做成9公分,摁在穴位上,尾部一拍,针就进去了。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作凑,其气必虚。目前,新冠肺炎治疗方面还没有特效药,我们的努力确实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中西医协同起效,充分发挥了1+1>1(1种纯中医的疗法+1种纯西医的疗法>1种纯中医治疗的疗效或一种纯西医治疗的疗效)的效果,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

因为有爱,不畏艰难,因为热爱,悬壶济世!疫情发生到现在,作为医者,也有自己要守护的家人,也有种种担忧;但面对疫情,他们选择了坚守! 

由于疫情蔓延,医院门诊量一度下降,但是急诊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却是最忙最危险的岗位,而我们的医护们坚守岗位,没人退缩,呼之必应;血透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病人需要规律透析。疫情暴发到现在,血液净化中心的所有医护全力以赴,守护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当前,新冠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我们这一代中医人所还需要做的,就是争取能够把中医药在新冠治疗中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马鈜、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杨羡之/策划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