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逐时间,一个创造加速度,两位85后驻守临港奉献青春 成为“奇迹”见证人
2020-08-20 青年

 【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揭牌。由此,无数个热血青年前赴后继,投身于这片美丽的土地。今天起,本报推出“新片区一周年”系列报道,讲述这一年来临港青年如何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临港奇迹”。

青年报记者 郭颖

“天蓝碧水,草长莺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丽的家乡召唤着南汇本地青年王晓琳回乡效力;“一座城,一份业,一群人。”火热的临港感召着清华博士刘贺语投身建设。这两位85后,见证了临港一年152幅土地出让的速度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

王晓琳

  回乡的本地青年  

她见证了一年152幅土地出让

王晓琳是南汇人,在船舶系统效力近10年,却于2017年回临港,目前任职新片区规划土地事务中心,新片区一年出让152幅土地,这样的“临港速度”里有她的一份付出。

“百里挑一”回临港干规土

2003年,临港新城启动开发建设的时候,王晓琳刚刚踏入大学,在地处松江大学城的象牙塔——上海外国语大学里寻求知识。

2009年,当浦东、南汇两区正式合并,临港新城实现临港产业和城市功能“两手抓”“两手硬”的时候,她在市区的一家研究所从事船舶工艺方面的课题研究。说起这次“回归”,王晓琳笑了:“这就是家乡情怀吧。”

2017年4月,当看到临港地区规划土地管理中心招聘时,王晓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由于报考条件“不限”,这个单位竟然成为当年浦东新区报考岗位的热门,录取比例达到近200:1。

最终,王晓琳在200人中脱颖而出,顺利入职。

进入新单位之后,面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行业系统,也意味着以前在研究所里获得的包括技术职称在内的一切统统清零,全部从头开始。

开头两年,王晓琳家住三林,每天在路上花的通勤时间就要两三个小时。2019年9月,她干脆把女儿转到临港读书,举家搬到了临港。因为,临港“升级”为新片区了。

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地块出让

今年6月11日,临港地区规划土地管理中心和土地储备中心正式合并,成立了临港新片区规划土地事务中心。单位职能和工作条线大大扩充,但人员编制数却从原来的26人调整至20人。有的时候一件事情忙起来,一个报告写下来可能就已经到晚上七八点了。

临港新片区一年152幅地块的出让计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每两天一块地的概念。因为每个地块有储备农转用、出让征询、入市申请、出让审批,乃至发布出让公告五大环节,28个子审批环节,需要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同步推进,每个部门都是在协同作战。

王晓琳所在的规划资源科(综合科)每一个同事都把出让这根弦时刻紧绷,提前完成财政请款和各项保障工作。

如今驱车在临港新片区,王晓琳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骄傲和自豪。“其实,还是有那种深深的主人翁精神,就是感觉新片区的每一寸变化,我都亲身参与了,见证了。”

接下来,王晓琳和小伙伴们会向一个又一个“152幅出让地块”的目标进发,来创造出更多的“临港加速度”和更大的“临港奇迹”。

刘贺语

  清华计算机博士  

他想让临港越来越有“智慧”

上海市选调生招录用一句“一座城、一份业、一群人”作为“广告语”,感召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清华计算机博士刘贺语。

4年前曾与临港“偶遇”

老家在江苏扬州的刘贺语,2015年博士毕业后成为上海市选调生,按照选调生相关培养流程,2年基层锻炼期满后,2017年正式定岗成为市委组织部的一员。

去年9月,市委组织部在全市遴选了一批选调生到临港挂职,支援新片区建设,刚刚而立之年的刘贺语有幸入选。

刘贺语挂职的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参与协同这里的智慧城市建设。

“其实,我和临港的第一次相遇要远早于去年9月接到挂职命令。”刘贺语回忆起他与临港的缘分。

早在2016年2月,刘贺语的两位朋友来临港管委会工作,报到那天叫上了他一起帮忙搬行李。“那时候对临港的印象总结起来就是:海风很大,房子很新,工地很多,行人稀少。”当时刘贺语陪着朋友去看单位安排的人才公寓,记忆中房间面积很大,硬件条件都不错,但是楼下沿街没什么商店,大多还在开发中。

去年来新片区挂职后,刘贺语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找到3年多前帮忙搬家的那个地方。直到今年3月的一天晚上,他散步的时候路过竹柏路,一下子和记忆中的场景对应起来。“其实这条路我来来回回也走过好多遍,但一直没有发觉,因为沿街变化太大了,和记忆中那条街道完全不一样了。”

当好打硬仗的新片区“施工队”

新片区成立一年,刘贺语的感觉是“日新月异”。“身边的变化,每一个生活在临港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身处发展改革处的刘贺语,更能在工作中直观地感受到变化的剧烈程度。“一个个项目从最初表格上的形容文字,变为一幅幅红红绿绿的规划图纸,再变为身边的一个个工地、吊车、脚手架,最后变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成品,就像小时候玩过的一些城市经营类的游戏一样,做梦都没想到有机会见证和亲历这样一股开发热潮。”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这股热潮都依然没有降温。

刘贺语心中有一幅临港智慧城市的蓝图:依托临港紧邻国际光缆登陆口的便利,建设以服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五大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全球数据港,完成新片区工业互联网2.0的升级规划。

为了让临港居民早日过上“智慧生活”,刘贺语他们都铆足了劲儿与时间赛跑,“在新片区建设全面进入‘施工期’之际,坚决当好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新片区‘施工队’。”

==  记者手记  ==

搭建服务临港青年成长成才的平台

开发中的临港新片区,求贤若渴。但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光靠情怀不行。临港对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缩短“居转户”年限、管委会直接推荐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自主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人才购房政策微调等特殊政策,已有1000多人享受到政策优惠。

对于临港新片区青年而言,起点高,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必须通过选才、育才来为临港新一轮开发建设凝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队伍。

于是,临港新片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应运而生。采取非全日制集中学习的灵活办法,力争用三年时间计划对200名左右临港新片区工作、生活的各界优秀青年人才进行培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青年英才犹如发动机,引领临港青年干事创业,打造更多“临港奇迹”。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