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外滩:那些年 在这里留下的青春印记
2020-08-21 青年


今年,蛰伏多年的北外滩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从100多年前拉响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第一声汽笛,到今天的打造金融航运双重承载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北外滩,正向着更高的目标更美好的未来阔步迈进。

时光荏苒,百年北外滩,凝聚着多少红色青春印记。20世纪初,一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在这里启航,回国后他们中的五人成为“四大”代表,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

在这里,一批青年志士被捕,他们有的在狱中入团入党,出狱后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有的英勇就义,铮铮铁骨让世人铭记。

在这里,当年也有着一批“饭圈女孩”,追逐着“左联”作家、作曲家、话剧家等有着进步新思潮的“网红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70年前我在贵阳获得了生命,50年前我在上海获得了政治生命,为我塑造了革命人生观——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个年代的90后、00后的奋斗和牺牲是很有价值的,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难能可贵。


百年前,从北外滩启航

这批90后、00后开始睁眼看世界

1919年至192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积弱多病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成为觉醒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一批批满怀救国理想的有志青年从上海横渡重洋,远赴法国追求新知。

今天虹口的北外滩,汇山码头和杨树浦码头的所在地,正是当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海上启航地。

北外滩,位于今虹口区南部滨江区域,西至外白渡桥,东达秦皇岛路,岸线全长约2.5公里。19世纪中叶以来,北外滩地区得开埠之先,借航运之利,成为了中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门户。汇集了杨树浦码头、汇山码头、华顺码头、公平路码头、高阳路码头和扬子江码头等众多码头的虹口北外滩,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码头,尤其是其中的汇山码头,更是见证了大批中外文化名人的行迹。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曾亲临上海,先后四次在黄浦江畔送别赴法学子。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虹口区委党校教授张家禾指出,毛泽东第一、二次为赴法学生送行时,将他们送上驳船,驶往七号浮筒处(近汇山码头),登上邮轮。

张家禾告诉记者,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出发共计20批次,前三批都是从虹口出发的。现在学术界主流的思想是:这批赴法学生大部分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前三批出发时间位于五四运动前夕,后17批均在五四运动后。

95年前的1925年1月,上海虹口,在淞沪铁路旁的一座石库门建筑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20位共产党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出席了大会。这其中就包括从法国勤工俭学归来的周恩来、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尹宽五人。

“他们回国后,将在勤工俭学中学到的新知识带回来予以实践。”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用“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令人振奋”来比喻这场为期12天的会议。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导权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并确立了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四大”将党的基本组织由组改为支部,规定凡由三名党员可成立一个党支部;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道路上,中共四大刻下了重要的历史坐标。

童科说,纪念馆以“创新、年轻、精品”理念为指引,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聚焦青年人视角,创建精品项目。通过跨界联名的方式吸引青年传承红色力量,比如今年纪念馆开展了《初心之地,红色之城——党的诞生地全国巡展》,通过抖音和B站等新媒体上线《力量之源·红色100》短视频,以沪语为基,讲述革命故事。

虹口区委党校讲师、东方卫视骑行党课《探寻海派文化红色基因》主讲人潘秦保认为,北外滩既是中国人向外看世界的起点,又是外国人开眼看中国的初始地。当年,爱因斯坦、卓别林、罗素、萧伯纳等都曾在位于北外滩的浦江饭店下榻,这座拥有17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饭店如今已变身为中国证券博物馆。读史明鉴,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要深度挖掘区域内红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基因,真正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世界会客厅”。

那些年追过的北外滩的“网红”们

这几年,“饭圈女孩”追星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曾几何时,在北外滩这个海派聚集地,也诞生过不少风头无二的“网红”(红色的红)。

在这些“网红”中,张家禾认为最有分量的莫过于曾住在东余杭路的共产党员杨匏安。

1919年杨匏安在广州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国共合作时,杨匏安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谈及这位先烈,张家禾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敬仰,“杨匏安把绝大部分的工资上交作为党费,以致被捕时,敌人从他身上只搜到了9块大洋和一副眼镜。这是他的全部家当。高薪和被捕时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

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这是他英勇就义前写下的《示狱友》。皖南事变后,重庆办事处情况很危急,周恩来把这首诗作为气节教育的教材。

还有一段往事是张家禾传讲虹口红色记忆时的经典故事:五卅运动后举行了省港大罢工,工人罢工后没有收入来源,广东革命政府为支持大罢工提供经济支持。时任罢工委员会代表的杨匏安每天都经手巨额款项。有一次,委员会将发送捐款的空袋子放在一边,被一个孩子拿来玩,地上掉落了一两角钱的硬币,杨匏安发现后,坚持要将几枚硬币送到公家。

当年,还有一批左联人士也曾居住或者工作在现在的北外滩地区。虹口区文史馆馆长、“左联”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告诉记者,1930年7月至次年4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聂耳就曾短暂地居住在公平路185弄86号;著名作家丁玲的旧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1933年2月,丁玲迁入此处,此处也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处;剧作家、电影艺术家,中国进步电影奠基人夏衍的旧居则位于唐山路685弄(业广里42号),1930年夏衍在此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创办上海艺术剧社,筹备成立“左联”,组织“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改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等;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中最年轻的一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也曾在北外滩工作过。1920年3月他曾在东鸭绿路(今鸭绿江路)351号半虹口厚生铁厂做工。

“其实当年的文艺青年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也追星。不过那时的追星不像现在那么外露,且更持久,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张家禾举例说,丁玲就是当年的明星,也有一群忠实粉丝。对当时的文学青年来说堪称偶像级大咖。天津有个著名作家孙犁,1980年时曾写信给偶像丁玲,谈及在20世纪30年代自己还是年轻人时,受过对方在文学方面的启示。

潘秦保补充介绍说,1933年5月14日,曾担任过“左联”党团书记的丁玲在寓所被捕,后来辗转去了延安,其丈夫胡也频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当年的五烈士都是青年人,最年长的牺牲时才29岁。

“这些红色人物都是有根的,就像丰碑一样,永远立在那里。”潘秦保说。

记者了解到,张家禾曾在虹口开设了一门现场教学课程《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10年来开讲600多场,吸引了约2.5万人听讲。他建议,年轻人应多去参观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

在提篮桥监狱里入党的共产党员们

被称为“远东第一监狱”的提篮桥监狱就位于北外滩地区,这里曾成为一些革命青年入党的起始地。

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原主任徐家俊介绍说,当时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革命者大部分很年轻,且大部分身份没有暴露。旧提篮桥监狱曾囚禁过不少革命同志和共产党员,20世纪30年代,他们在监狱的牢房内组成了中共党支部,秘密地开展活动,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团员。有的革命青年就是在旧提篮桥监狱的牢房内发展入党,爱好音乐的进步青年谢凡生就是其中之一。

徐家俊说,在监狱里,谢凡生提出了入党请求后,希望党组织分配任务,以实际行动接受考验。没过多久,大曹和小曹(曹荻秋兄弟俩)被捕,与他同押一个监楼、同一楼层。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曹荻秋与狱中被押的中共党员秘密组织成立了党支部,在铁窗下开展活动。当时在狱内放风时谢凡生经常故意造成秩序混乱,便于政治犯和犯人中的党支部成员互通消息,分析形势研究活动对策。

狱中的谢凡生受尽了皮肉之苦,1933年初,谢凡生提出的入党要求得到了狱中党支部的批准。后其因病获准保外就医,却不幸截去了左腿和左手中指。之后,他成功逃脱追捕,辗转回到故乡贵阳,拖着病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81年10月,谢凡生到提篮桥监狱“故地重游”,事后在杂感中写道:“70年前我在贵阳获得了生命,50年前我在上海获得了政治生命,为我塑造了革命人生观——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在提篮桥监狱关押过的革命人士不少。如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和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任弼时,中共早期领导人、原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开国上将、国务院原副总理张爱萍,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等。

据了解,当年在该监狱囚禁过的还有周立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2019年,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西迁精神”的践行者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央华东局原宣传部长彭康也曾在狱中囚禁过。1956年彭校长曾率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  印记  ·  

缅怀革命烈士,汲取信仰的力量

提篮桥监狱内有一处王孝和烈士就义处。徐家俊告诉记者,出生于虹口的王孝和曾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学习,英文很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进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今杨树浦发电厂)任抄表工,后选为厂工会常务理事。“当年他被邮政局和杨树浦发电厂同时录取。解放前邮政工作是金饭碗。家人劝他去邮政,他则因为党组织的需要,决定到拥有2800多人的大厂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制造‘申新九厂惨案’,王孝和带领工人抗议反动派的暴行,敌人想要拉拢他,许以洋房、高工资,他不为所动,继续组织积极分子在家中开会,商量对策,用麻将牌做掩护,由爱人在门口望风。1948年4月21日凌晨,上班途中,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关押于提篮桥监狱。上海高等法院特种刑事法庭以阴谋破坏电厂为由,于6月28日判其死刑,他不服上诉,但仍维持原判。”

9月30日上午,王孝和来到特刑庭对现场记者说,自己是无辜的,请求主持公道,在报上披露真相。一位外国记者上前用英语发问,王孝和用英语对答如流,检察官惊恐万状,命令法警把王孝和押出法庭执行死刑。一个法警端上一碗“断头酒”(掺有麻醉药的白酒)要王孝和喝下,被其打翻在地。

王孝和被押到刑场,一名法警连击三枪都没有命中要害。后被人用皮鞋猛踩腹部,壮烈牺牲,年仅24岁。多年来,王孝和烈士的事迹通过报告演讲、电影小说、戏剧曲艺、书籍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在编史修志工作中,徐家俊执笔起草了在提篮桥监狱内设立王孝和烈士就义处的函,经领导同意,报经虹口区政府批准。1994年9月,王孝和烈士就义处暨塑像揭幕。如今这个位于提篮桥监狱内的“王孝和就义处”已被列为上海市虹口区革命纪念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当年的青年面对的社会、环境如今的青年也许无法体会。很多事要放在当时的情景下去看。那个年代的90后、00后的奋斗和牺牲是很有价值的,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难能可贵。”潘秦保说,我们要缅怀革命烈士,汲取信仰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