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受益!文化广场户外演出季落幕,但疫情下的创新却将成为常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疫情下,剧场都在尝试新举措,文化广场甚至专门新开辟了“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如今,随着评弹《高博文说繁花——儿时》的谢幕,这个户外演出季也正式结束。它的成绩如何?未来会成为常态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专门进行了了解。
重构观演关系不是简单平移节目
据介绍,作为疫后首批获得正式授牌的6家户外演艺新空间之一,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于7月11日正式拉开了 “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的序幕。在近50天的演出周期中,文化广场力邀103位艺术伙伴登上舞台,为广大观众奉上了28场品类多元、品质高雅的现场演出。
“户外舞台演出季”的尝试,是对于既有空间的创新开发与利用,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提升文艺演出频次、恢复正常观演关系的重要一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表示:“在防疫常态化形势下,户外舞台的空间规划,真正意义上突破文化广场的建筑壁垒,为剧院的发展打开了另一片天空,同时也是与演出市场主体探索新型合作方式的一次契机。”
户外演出季,并不仅仅是把原来在室内舞台的演出,挪到户外而已,而是需要重新规划适合户外的内容,比如舞美不能那么复杂。所以,在演出内容策划方面,文化广场延续“以音乐剧为主,时尚经典为辅”的节目定位,做的节目形式包括音乐剧演员双人音乐会、音乐剧版音乐会、时尚跨界演出等。
在过去七周内,“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在文化广场户外舞台共计完成28场演出,吸引观众7415人次。其中,新观众人数占比36%,观看4场以上的观众人数占比达到24%,观演频次最高的观众则观看了18场演出,演艺形式新探索获得了来自演出方和受众市场的良好反馈,为剧院品牌价值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疫情倒逼下的剧院创新会保留
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快走到户外,是因为当初疫情形势倒逼。但是,8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印发第三版《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将剧院等演出场所的上座率开放至50%,“演出行业复苏”已经来到了全新的阶段。这个创新和尝试,未来会继续吗?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坦言:“会!”
他透露,“2020户外舞台演出季”从3月项目立项到7月正式开演,筹备周期仅有4个月。作为一次从“黑匣子”走到户外空间的全新尝试,从创意孵化到正式面向观众,从节目初步设想到最终三大板块成型,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也同样充满无限希望与潜力。
“户外舞台演出季完全可以成为未来文化广场固定的演出季品牌,除了台上区别于主剧场气质的演出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台下为市民提供有趣的文化体验,包括文创市集、艺术活动、快闪表演等等。目前,第二季的活动策划已经全面启动,也获得了更多来自音乐剧和经典、时尚、跨界艺术团体的支持,在今年金秋十月,我们会带着全新升级的第二季与大家相见。”他说。
尝到了甜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地标,上海的文化场馆都有社会责任层面的考量。在文化广场第三个三年规划实践期,他们提出“打造沪上地标性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剧院使命,坚持“把门打开”,而在打通了剧场南区的室外草坪与广场、引入生活市集与路演快闪后,已经实现了公共绿地、剧场与户外舞台的全面开放利用。
“我们一直强调看戏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是市民生活的必须,而在第一季‘户外舞台演出季’中,文化广场在把控演出质量的同时,更积极倡导生活方式的引领。”文化广场方面表示,这无比契合自身的剧场定位,所以坚持下去毫无意外,“我们希望在实践探索中积极构建一个‘文绿结合、开放亲民’的都市文化艺术中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