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是怎么演成“评弹剧”的?
2020-09-0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评弹自诞生以来就是“一桌二椅”,除了说书的评话演员,弹词演员甚至连站都很少站起来,从头谈唱到尾。不过最近在业内引起轰动的评弹剧《医圣》,却完全打破了固有程式,演员不仅站起来演了,嬉笑怒骂也完全突破了一张嘴。评弹剧到底是不是离经叛道?

  评弹演员终于“演”了起来  

评弹演员出了弹唱之外,所有的演出基本都是靠一张嘴。过去有一种说法,评弹演员所谓的“演”,无非是一种口技,“舞台、服装、灯光都是靠一张嘴说出来的。”可是最近上演的评弹剧《医圣》偏不这样。

《医圣》说的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继而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著就《伤寒杂病论》传世,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故事。演出中,那些过去拿着三弦和琵琶的评弹演员不仅从一桌二椅上走了下来,正襟危坐变成了激烈的肢体语言——装神弄鬼的神婆和操着苏北口音的贪官让人捧腹;张仲景怒斥叔叔拿着免费药方赚黑心钱、巧用计谋逼出县令贪赃枉法的实情让人拍手称快。这一切都是评弹演员们演出来的,让人感觉到,这确实是一部“剧”。

评弹演员终于“演”了起来,这成了这两天上海艺术界的一大新闻。有的老观众有点接受不了,认为评弹演员离开了一桌二椅,像话剧那样演,有点过了,已经不是评弹了。但是绝大多数观众还是觉得很新鲜。有观众表示,现在艺术门类跨界成风,为什么评弹就不能改变?依然说苏州话,却有一点舞台剧的元素,这评弹剧确实很有看点。更有一些青年观众冲着“评弹剧”这个新鲜词而走进剧场,走出来还说“没想到评弹还挺好听的嘛!”

  “演”成为了评弹艺术的主角  

评弹剧,顾名思义,就是用戏剧的方式表演评弹。这种表演在之前中篇评弹《林徽因》《繁花》里已经做了一定的尝试,但那种表演其实还只是一种点缀。这次在《医圣》中则是迈出了一大步,“演”成为了真正的主角。

记者了解到,《医圣》的创排,源自上海评弹团在疫情期间的思考。一方面,疫情中涌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需要评弹去进行表现,呈现医护人员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用过去“一桌二椅”的方式来呈现,一个作品要讲几十天,这也不符合传播的需求。所以用中篇评弹的方式,用“评弹剧”的方式来表现,便成为一种必然。

出身中医世家的编剧朱恒夫捧来《医圣》的剧本,看中的就是评弹创排速度快的优势。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表示,疫情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搞创新,再重复过去的套路做一部中篇评弹意义不大。

不得不说“评弹剧”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将此视为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医圣》不是评弹与剧的生硬组合,步入剧场的观众既能听到评弹流派唱腔,也能欣赏到优质的舞台呈现,传统艺术需要通过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我们希望它是一部能够演下去、传出去、留下去的作品。”            

  评弹艺术呼唤大刀阔斧的革新  

近年有关评弹革新的话题很热。高博文团长多年前就尝试摇滚评弹、爵士评弹。上海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陆锦花也是花样迭出,最近刚刚进行过“花式海派评弹”的专场演出,将西北民谣和评弹艺术相结合,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这是离经叛道?高博文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年他推出摇滚评弹、爵士评弹,就是因为评弹处于低谷,需要通过革新来吸引流量。此次让演员离开一桌二椅,在舞台上表演起来,也是革新的一种手段。在上海各大戏曲和曲艺中,评弹的观众是比较老化的,评弹艺术发展的前景十分堪忧。必须通过革新,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来吸引青年人。

而且评弹本来就不是因循守旧的,革新基因与身俱来。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吴宗锡就曾经说过:“评弹从来不受教条和概念束缚,它完全是在实践中根据听众的反应来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这门艺术一直是跟着群众走,跟着时代走的。评弹艺术什么都吸收,什么都能够融合,它的发展就是一个综合发挥和加强评弹艺术感染力的过程。”

不过评弹的革新也是有底线的。对于评弹的革新,高博文说:“只要抓牢评弹的本体,唱腔流派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想观众是不会诟病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把评弹变成“评弹剧”,《医圣》作了很多改变,具有年代感、符合剧情人物的椅子代替了传统的桌围椅披,为角色量身定制的服装取代了原来的长衫和旗袍。目前《医圣》已经接到了不少巡演订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