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开幕,亮点都在这里
2020-09-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今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正式对外展出《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这也是上海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战历史过程的主题展览。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主题展首创运用4D高科技,让观众能沉浸式体验“淞沪抗战”当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枪林弹雨”的战场氛围。

据悉,此次主题展将以上海人民的抗战精神作为主线,以“呐喊”“炼狱”“硬土”“堡垒”“怒吼”“同盟”“凯歌”为题,真实再现上海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与光辉记忆,讲述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展览共展出1690件珍贵文物,其中有《申江战焰图》、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呈堂证物、“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签名轴等50余件独一无二的重要文物,陈诚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与战地指挥官往来的电文、上海孩子剧团成员撰写的回忆手稿等30余件珍贵文物更是首次亮相。

不仅陈述历史,而且展览也寓教于乐,融入艺术的创作表达。大量的图片、史料、以及由多位上海知名艺术家创作的多幅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就在展览中精彩亮相。

“此次的主题展览首创将4D科技体验与展陈设计相结合,使参观者的听觉、视觉、触觉、体感与场景还原相结合。沉浸式4D体验、光影艺术装置、主题变幻雕塑、构建情景化空间等国内领先的陈展手段和技术能让观众仿佛回到激烈的战斗中,看到历史的厚重。”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王玉峰的带领下,记者亲自体验了一回“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枪林弹雨”的战场氛围,墙上的光影设置非常逼真。

王玉峰表示,此次馆里首创将艺术作品与展陈设计相融合,有利用建筑墙体剥落效果作为浮雕艺术创作的载体,更有把抗战中的“真枪实弹”作为光影成像的作品,表达着“铿锵有力”的誓言,把当前最时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城市元素融入历史的展陈中,更加生动全面地展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上海人民14年间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画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来到 “战”光影艺术装置前,眼前悬挂着错落有致的子弹组成一个“战”字。王玉峰介绍说,这里的子弹真假混杂,其中有数枚子弹参加过当年的抗战,属于“老古董”。

走出展馆前,还会经过一面手印墙,其中有几个手印是抗战老兵的手印,另一面墙上,则有新中国建设者的手印。两组手印遥相呼应。

 == 展览亮点 == 

▎《申江战焰图》

该绢画为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画,描绘了当时宝山庙行镇在历经一•二八战火洗劫后的惨烈场景。原无题,现名为温州名流叶曼济所题。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捐赠。另画面上还留有叶志超(叶永烈父亲)所题七绝两首及注释。

巨幅文献式全景画《中国代表团签署联合国宪章1945》

画家李斌创作的这幅14米长、3.5米高的作品,融合史学与美学元素,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速读初建联合国的概况。李斌告诉记者,自己为这个主题已经酝酿了多年,为此寻找了几乎每一个代表团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照片,并寻找每一个重要人物单独的画册、大量的照片,还专门请了学术顾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体会这段历史。希望把繁杂的历史事件,以一种既普及化又有学术性的方式,有艺术感染力地带给今天的年轻人。

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呈堂证物

这把日本陆军九八式军刀系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时的呈堂证物。

“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签名轴

1947年1月28日,上海各界约3000人在陈铭枢等人的发起下,于八仙桥青年会(现西藏南路123号)举行了“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此份大会上所使用的签名轴上面有许广平、董必武、史良、沈钧儒、翦伯赞、陈铭枢、章伯钧、周建人、马寅初等数百名各界人士签名。

张明曹原版手拓木刻连环画《仇》

张明曹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乡温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创作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仇》,以二十幅黑白木刻画,表现一个家庭遭日军奸淫枪杀而愤起复仇抗战的故事。这本明曹原版手拓木刻连环画《仇》在当时一共只制作了20本,此本编号为7,并附有张明曹的亲笔签名,十分珍贵。

第七军军长张淦题赠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第二零一旅警卫营一连中尉排长黄镇东的对联

此系抗日战争时期,第七军军长张淦于安徽六安独山军部时为参加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的老兵黄镇东所题写的藏头对联。

第十九路军“誓雪国耻”短剑

1936年1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中首次规定了短剑的样式和佩带方法,此时的中正剑已作为国民政府军人常服必备腰间悬挂的“装饰品”。这把中正式短剑体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战斗意志。

侵华日军“慰灵塔”碑

此方侵华日军 “慰灵塔”碑是侵华日军为追悼战役中的战死者而建。形质造型类似方尖碑,形质和内容在上海尚属首次发现,既是日本侵华的实证,也是其最终受到正义之师毁灭性惩罚的历史见证。

“起来!战!”艺术浮雕

首次利用建筑墙体剥落效果作为浮雕艺术创作的载体,运用建筑砖墙、水泥抹灰面、涂料装饰面等多层次间的材质及色泽肌理的变化,形成强烈对比。

“淞沪抗战”沉浸式4D体验

首次将4D概念引入纪念馆展陈设计,将听觉、视觉、触觉、体感与场景还原相结合,使参观者能体验城市被轰炸时楼房下坠、震动、下雨、作战时等全方位真切感受。

“战”光影艺术装置

首次将子弹作为光影成像的载体,利用1945根直径0.5毫米的钢索,将1400余发子弹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人工排版设计定位后,固定其上,在正面形成一个“战”字。

▎“怒吼”主题变幻雕塑

首次将变幻雕塑的雕塑创作概念引入纪念馆展陈设计中,雕塑家着重控制线条在空间中的轨迹,不同的图像以同样的线条作为载体,两个图像(拿笔的手/握枪的手)在观众的视角移动过程中交替呈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