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微博“抗战直播”日更不辍,向英勇作战的先辈致敬,所有荣耀归于他们
2020-09-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故事里的无名军人,穿越时光,促成了持续8年的微博直播。

2012年7月7日开始,微博账号@抗战直播开始每日同步播报75年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起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所有历程,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种方式致敬伟大抗战中的先辈。2020年9月2日,这场旅程走到了终点。三位70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校友可以很骄傲地说,自己兑现了承诺。他们说,自己的骄傲也仅止于此,因为先辈们的崇高已化为巍巍神明。

“向英勇作战的先辈致敬,所有荣耀归于他们!”

@抗战直播账号2012年7月7日发布的第一条微博。

 无数平凡人慷慨赴死 

 他们的时间停止不再变老 

在抗日战争中,无数平凡人成为英雄,慷慨赴死,他们的时间停止,不再变老。我们不想让他们因为被遗忘,而被称为无名军人,因而每一年,在心里,大家都会念及他们的名字。

@抗战直播微博创始人姜涛说,他个人其实偏爱中国古代历史,对近代史不那么关心,因为总归谈到近代历史的时候就有一种“屈辱感”。2011年,他偶然看到一本书里、也是本文开头的一段——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那是令姜涛非常震撼的细节,“我感到这是一种蕴含在中华民族中的精神,它的迸发,不是偶然现象。 ”

越是深入探究,姜涛越是发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深厚的精神宝库。除了“屈辱”之外,如何从中学习到更多,是做直播帐号的初心。

差不多也是同时期,姜涛了解到,国外一个社交媒体上,一名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在“直播二战”,他感觉,这个形式可以借鉴。在资料上面,《申报》全扫描件的获取路径,也让姜涛如获至宝。“三方面因素的叠加,让我觉得,心里有底了,可以做这件事情。后来,我也找到了合作伙伴,这些都让我们有勇气去完成这样一件事。”

“本质上对自己也算是一个挑战,看自己是不是能像先辈一样,8年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吧。”除了向英勇作战的先辈致敬,姜涛说,于私而言,亦是想寻找一种方式,去体会8年对于一个人、一些人、一个群体,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有报酬只有心力投入 

 一切“愿意”只因那份“情怀” 

这个帐号里,还有战史、抗战装备等内容的涉及。姜涛说,三个博主都是上海交大安泰MBA的同学、校友。

当他先后告诉合作伙伴自己要做的事并诚邀加盟时,他强调,也许8年做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关注,很多金融骄子十分看中的“回报率”不仅没有,而且要花费很多时间,你们还愿不愿意这样做?结果,每个人都坚定地说愿意。

“你如果能坚持8年,我就陪你。”这是第一个合作博主钱寅浩的承诺。“涉及战史的主要由我写,军事装备有席康写,其他的都归姜涛。”钱寅浩坦言,投入精力是肯定的,但是占用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多,兴趣爱好是坚持下来最好的理由,再者,少追一些剧,时间也就有了。

钱寅浩

做投资研究工作的钱寅浩个人比较喜欢历史考据,这与他的本职工作有契合点。“战史分两条线,一个是正面战场,有郭汝瑰的《正面战场作战记》为线索,一个是敌后战场,有八路军简史、新四军综合表为线索,结合其他史料、回忆录来排布内容。”

钱寅浩至今记得,最开始,有一个粉丝问“能坚持多久”,当时,姜涛回复“要看运气”。“现在看来,运气还不错,我们都好好的,微博也好好的,时光机也好好的。这8年里,对于我们仨而言,重读了抗战史,看了很多史料,确有长进。特别是今年8月15日,我们发布‘日本投降’那天的报刊图片,得到的如潮反馈是令人感动的,这表明,不单单是我们,国人也还都铭记了历史。”

8月15日发布的‘日本投降’那天的报刊图片。

@抗战直播账号以每天平均超过10条的频率,静述着历史。“也许,一切的愿意和坚持,都缘于一种情怀,用自己的方式来共同纪念和回忆这8年。”姜涛感慨道。

在日更8年里的每一天,仅仅透过微博文字,他们都能体会到一种巨大的屈辱感,“相信先辈们的实际感受万倍于我们,但他们却不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前行,每天努力,次第迈向业已预料的死亡——是坚忍超越屈辱,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深入思考的力量抵消了武器装备甚至国力的劣势,从战略上压制了凶残的侵略者,用持久战以空间换取了时间——是思考支撑了坚忍,造就了伟大的抗战。”

 帐号停播 

 探索之旅带来的收获远超付出 

今年9月2日,帐号迎来最后一天的内容输出。三位博主由衷地感到,这场探索之旅带给自己的收获远超付出。“非常值得”,是三个人共同的答复。

@抗战直播账号9月2日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

席康是2013年1月以新生身份登录交大安泰MBA论坛时,认识姜涛和钱寅浩两位学长的,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微博上发布@抗战直播半年。当得知席康喜欢军事历史和武器装备时,“橄榄枝”便伸了过来。

白天,席康在一家500强外企公司里,负责财务部一个30人的团队工作。平时下班,有阅读军事历史和武器装备类书籍、文章的习惯,参与“抗战直播”后,他开始特别关注抗战方面的书籍。“好在这是我的兴趣,又有同好相伴,一同分享,加上粉丝的关注喜欢,这些都成为坚持的动力。”

当日更终于走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席康进行了一番自我复盘:“这些年,我一共介绍了抗战中参战各方966种武器装备,发布约3000条相关微博和4000张配图照片。”

日更结束后,@抗战直播共发布35214条微博,收获粉丝203万。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牺牲,并没有让仇恨遮蔽了先辈们的心灵,他们始终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血战的杀戮中保留下宽容——是宽容升华了思考,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先辈们不仅得以战胜对手,而且得以超越自身。这便是我们从八年的@抗战直播中所学到的。所有荣耀归于坚持伟大抗战的先辈。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这种坚忍、思考和宽容的精神面向未来,他们定会护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这段话,是三位博主的心声。在结束微博帐号更新的那一天,他们以“致@抗战直播的关注者”的形式公开发布。

  对话  

@抗战直播微博创始人姜涛:想适度唤起遗忘

记者:三位博主是为了更好保证这8年日更不间断、互相之间有监督而成立的团队吗?

姜涛: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一个人。三个人其实是互相依靠的关系,我们实际上怕的是,某个人生病了、某个人家里有个状况,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这个事儿可能就做不下去。正巧,我们的内容也有互补,所以,挺完美的。

记者:三个70后,在日更的过程中,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会有过泪目的时刻吗?

姜涛:报刊文字、黑白的资料照片,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坦白说,挺多次的。杨靖宇、张自忠等许多名字会一次次地映入眼帘,我们眼中的泪水和喉头的哽咽,都可以证明这种神圣的感觉,也在提醒我们,人何以为人,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

记者:你们是如何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姜涛:我们不仅每天都有内容发布,而且发的信息也必须真实准确。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交叉比对,在很多史书上找到共同印证的点。我们互相之间有不同的分工,找到各自的擅长领域,我们又用了“皮皮时光机”,只要每个人一星期抽一天时间把内容整理好,再用时光机按照我们设定的时间发布。

记者:你也说,这场探索之旅带给自己的收获远超付出,究竟收获了什么?

姜涛:有一些超越屈辱感的感觉。8年做下来,我们更多看到了这种屈辱感背后的坚持。先辈们没有因为屈辱他就停止不前,而是非常毅然决然地在坚持。我们也把坚持变成我们骨子里的一种品格。

微博粉丝评论

记者:“令人感动的直播,也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原来8年是这么久,向保卫国家的英雄致敬!”有很多网友、粉丝都表达了对英雄和你们坚持这件事的敬意,你们会受到鼓舞吗?

姜涛:虽然有200多万粉丝,但是毕竟是8年长跑,并不是一直有那么多追捧、热度和互动。可能一年里,几个纪念日是最热闹的,其余时间大多还是安安静静,大家看看就好。而对我们而言,只是希望坚持做完这件事,至于关注度有多高,带来多少流量,从来没有考虑过、追求过,因而,对于大家的评价,我们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不过,对于一些过激不理性的网友,我们也会表明立场和态度——我们“直播抗战”并非为了鼓动仇恨等负面的情绪,而是想适度唤起遗忘。希望通过这样一堂历时8年的“历史公开课”,当我们时刻牢记祖辈们承受的苦难恐惧和屈辱时,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抛弃前嫌,实现民族和解时,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从容慷慨的走向死亡,以身为国家献计之时,相信我们对于现实都将有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思考。

记者:这个帐号的告别感言,让网友心生不舍,期待有新的更新。团队会顺势而为吗?

姜涛:一切荣耀归于75年前抗击外敌日寇入侵,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而进行不屈抗争的民族英雄和先烈们。也感谢8年长跑始终有粉丝的陪伴,我们的确也想歇一会。大概十几天以后,我们会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  人物名片  <<<

姜涛:@抗战直播微博创始人,TELL故事公众演讲会和阅读马拉松创始人,平时酷爱读史。

钱寅浩:与姜涛是MBA班的同学,几乎是第一时间加盟“抗战直播”的博主,平时从事投资工作。

席康:通过论坛被“挖”,白天在世界500强外企公司工作,晚上埋头阅读军事历史和武器装备类书籍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