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迎来第501位捐献者,“我愿意!7年前的意愿从未改变”
2020-09-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记者 常鑫/图 见习记者 周紫薇 杨诚/视频 杨诚/剪辑

2001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共青团上海市委每年联合开展“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目前已有500例成功捐献的案例。

秋风习习,上海迎来了第501位捐献者——市级机关干部小俊(化名)。“捐献干细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两个陌生人之间多了条血缘纽带,就好像世界上多了一位亲人。”看着血液分离机慢慢地转动,病床上的他欣慰地说。

7年的等待

让“生命种子”开花结果

6月初,小俊突然接到了上海骨髓库的电话: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你现在还愿意捐献吗?”工作人员问他。

太好了,太巧了,小俊一连用了两个“太”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我是一名机关干部,平时作为单位联络员,就是负责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的对接工作。”两年来,他服务慰问过70多名捐献干细胞的志愿者,如今自己也将慷慨捋袖,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感觉很不一样,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机关干部,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引领青年。”

小俊还清晰地记着自己7年前自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场景:那天正好是周六,自己在网上查了入库点,特地从松江赶到市区。“当时,工作人员问我,‘你登记入库家里知道吗?’我才第一次了解,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对于身处绝望之中的病患与家属来说,比“希望”更让人振奋的,是志愿者们始终如一的承诺——“我愿意。”

入库前请深思熟虑,配型检测后请义无反顾——这是一句流传在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间的话。7年后,当得知自己适配成功后,多年的等待让他立刻做出了肯定的答复:“我的意愿从来没有改变,我愿意!”

与大众印象中的“捐献骨髓”相去甚远,造血干细胞如今只需在外周血中提取采集。据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指在使用适量安全剂量的动员剂后,通过密度分离的方法进行干细胞采集,对供者的健康没有影响。对于捐献者来说,过程与“抽血”相似。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最深层次地治疗血液疾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达到“长期缓解”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与正常人无异。

据悉,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捐献者和接受移植的患者必须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只有找到与患者HLA一致的捐献者方能进行移植。然而,不同种族、不同个体的HLA千差万别,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除同卵双生儿的HLA相合率为100%外,患者与父母、非同卵兄弟姐妹之间配型成功的概率仅为50%和25%;而在非血缘人群中,配型成功的概率较低,一般仅为几百到几万分之一。

7年的等待,几百到几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这次慷慨之举,让“生命种子”悄然在小俊与白血病患者间开花结果。

小俊收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证书和感谢信。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4个小时的采集

完成第50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在得知小俊和一位白血病人配对成功,并自愿捐献干细胞后,他成了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机关领导和同事都非常支持,部门同事还说要给我炖鸡汤喝呢。”他笑着说。

入院以后,小俊收到了一张日程表:早上6点前抽血,7点吃早饭,9点打第一针,中午11点午饭,下午2点30分再打第二针。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肌肉酸痛。“晚上睡眠会受到一点影响,不过现在习惯了。”小俊伸出手,手背和手臂都是针眼。

到了采集当天,在华山医院2号楼的血细胞采集室里,小俊躺在病床上,一股深红色的血液从右手抽出后,经过血液分离机从其左手流回身体。鲜红的血液随着管道进入干细胞采集机,分离出干细胞后再回输到他的体内。

“感觉还行。”病床上的小俊神情自然:“我有捐献血小板的经历,都差不多。我还是挺开心的,因为拯救一个人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在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血液采集后,小俊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00毫升,成为上海第501例捐献造血干细胞者。

在捐献现场,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浩亮,团市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上官剑,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团市委党组成员、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主任周建军,上海市红十字会二级巡视员、志愿服务部部长滕桂香等来到现场慰问小俊,为他颁发中华骨髓库捐献荣誉奖牌、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博爱奖章、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证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感谢信,共同见证这份“生命种子”的诞生。

打通“生命的通道”

上海捐献意愿持续排名全国第一

1992年,中国启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1996年8月,全国首例非血缘关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红十字华山医院获得成功。1999年,全国首家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组织——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在沪成立。

全国第一例、全国第一例大学生、全国第一百例、第一例捐至意大利、全国第8000例捐献等均在上海产生。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在库志愿者稳定保持在16万人。

据了解,上海红十字会多年来联合团市委在18-40周岁青年人群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的“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品牌项目发动了适龄青年加入捐献者队伍。

此外,“生命的通道”已经被打通。2017年,上海市红十字会联合团市委、上海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海关、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涉外捐献跨国转运绿色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开通中国除北京之外的第二条跨国转运造血干细胞通道,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9例造血干细胞的跨境运送。

“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入库捐献者意愿调查,上海捐献意愿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排名第一的。”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张懿告诉记者,“上海在捐献干细胞的社会氛围一直很好。晋元中学更将集体入库设为18岁学校成人仪式的一个环节,有多例匹配成功的案例。”

==  记者手记  ==

只有义无反顾 才显难能可贵

都说血缘影响着性格,一旦患者接受了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患者将不再与亲生父母拥有匹配的血型,而是和捐献者将完全匹配。甚至他的脾气性格、笔迹、生活方式等都会和捐献者相近。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重获“新”生。说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生命的魔法”,一点也不为过。

在病房里,我问小俊,“在你接触那70多个案例里,有没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小俊笑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人是工地民工,拍着手臂说:“我别的没有,就身体好,你们随便抽”;有人遇到了领导的反对,却告诉他们:“只要有需要,我就算是辞职也会过来”;有患者移植成功后,多方辗转寻找救命恩人,却只收到一句转告:“我现在过得很好,好好生活,不要挂念我。”……

面对一纸同意书,有时候家里人会反对,有时候自己会退缩,正是反复斟酌后的义无反顾,才能让每一个案例都那么难能可贵。

作为目睹了全过程的人,我不知道下一个案例又有什么新的故事。我只知道下次自愿捐献登记的名单里,一定会有我的名字。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记者 常鑫/图 见习记者 周紫薇 杨诚/视频 杨诚/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