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口罩厂老板,吴胜荣:脚下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丨新时代奋斗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
今年春节,位于松江的一家“硬核”口罩公司火了,这家公司就是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吴胜荣曾做过赤脚医生,当过军人,凭着职业敏感性和企业家的责任感,1月21日他决定紧急复工,带着家人投入生产一线,带领着企业24小时不停工,全力保障防疫需求。“这是一场‘战役’,我们生产的口罩坚决不涨价。”接受采访时,吴胜荣目光坚毅、腰板笔直,讲话铿锵有力,虽然已退伍多年,但他举手投足之间还保留着军人的气质。
疫情当头 24小时不停工全力保供应
“今年春节前,工人们领到年终奖,都开开心心回家过年去了,留守的员工加起来不足10人。”吴胜荣回忆道,随着疫情扩散,一“罩”难求的呼声越来越迫切,吴胜荣再也坐不住了。保供应就是保大局,吴胜荣当即立下“军令状”:紧急复工,加班生产,全力保障防疫需求。
“当时情况紧急,我就带着家人全部投入生产一线,以身作则鼓舞员工士气,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在紧急召回的员工中,还有吴胜荣的女儿吴琼一家,这位80后姑娘毕业后,女承父业出任大胜公司销售主管。接到父亲电话之后,她果断回到了松江。
“这就是一场‘战役’,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多生产一个口罩,市民就会多一份安全。”面对人员不足,吴胜荣和妻子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所有在沪员工,告知他们情况紧急,无论之前是否是一线员工,都务必马上返回车间。公司还召集了假期留守的保安、司机甚至是食堂师傅,并对他们进行了快速的生产培训。就这样,一支人数不多、多岗位人员参与的队伍正式形成,恢复生产的“集结号”已然吹响。
工人两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歇,吴胜荣和员工们都卯足了劲头生产,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在沪员工在工厂加班加点的同时,人事也给已经回乡的工人逐一打电话,请他们提早回来进行居家隔离,尽早重回岗位。”吴胜荣回忆道,厂里向返乡的工人保证,如果回程时当地需要开证明,厂里会帮他们开,证明他们都是急需返厂的口罩生产一线工人,“到了大年初三,陆续就有工人回来了。”
在全市17家口罩企业中,大胜公司是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一家,复工初期日均可生产口罩近6万只。除夕之夜,生产车间里机器照常在快速运转,犹如声声战鼓,敲击在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员工心坎上。
摸石过河 从赤脚医生到经营口罩厂
“当年小学没有读完就结束了学业,但我一直想学习知识,于是主动争取村里赤脚医生培训的机会。”吴胜荣用略带松江口音的普通话回忆着自己如何从一名赤脚医生到一家口罩厂董事长的创业经历。
他是苦出身,小时候在生产队里放牛、赶鸭子、捉泥鳅。当得到赤脚医生培训机会时,他格外上心,一头扎进药材世界里,学习了300多种中草药的配方。这为他之后在军营里为战友们治流感、医血泡等病痛,打下了基础。
1997年,吴胜荣决定下海,这次创业契机源于他在广交会上的一次“偶遇”。那次广交会现场,他看到一位外国人将口罩捏在手上转来转去,满脸焦躁,吴胜荣赶紧走上前去,询问缘由。原来这位外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防尘口罩生产商,转了半天都没有找到。
“当时中国市场上都是纱布口罩,根本就没见过这种高端的口罩样式。”在问清对方的要求和需求后,吴胜荣嗅到了商机,他恳请对方留下联系方式,还有手里的那枚口罩,并许下承诺,“3个月做出一模一样的样品来。”
回到上海之后,吴胜荣将这枚口罩仔细端详,并撕开一个小口,分层观察其构造,困难与问题随之扑面而来:口罩定型需要模具,无纺布材料哪里可以买到,生产设备哪里去买,这一切充满了未知。“摸着石头过河,我对这句话理解得非常深刻,那就是脚下没有现成的路,所有的路都要靠自己走出来。”吴胜荣感慨地说。
买回各种样品、材料,不断进行尝试,在反复的试错中,产品已经初具形状。量化生产,需要依靠机器设备。起步阶段时,公司没有实力全部上新设备,他们就买来了“样机”,把所有的零部件都拆开,一一排列放在桌子上,研究其尺寸和材料。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拍照,全靠手写记录下来,将不同的机器零件拼接,形成满足自己需求的机器结构。“越是空白,越是意味着蕴含无限商机,市场上没有的东西就要大胆去尝试。”吴胜荣总结道。
认证达人 国际品质认证书打通市场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口罩生产这一行似乎科技含量低、利润薄、产品更新快,为何大胜公司产品能打通国际市场?
样品陈列室里五花八门的口罩款式,直观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100多种款式,满足不同脸型不同功能的需求,200多张国际品质认证书,打通了大胜口罩销往世界各地的市场渠道。走高品质的国际化路线,是大胜公司成立之初就坚守的路线。疫情期间,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吴胜荣拒绝了不少要求价格不讲究品质的订单,“我不允许大胜的生产线出来低质量的产品。”今年5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了122组中国进口N95及KN95口罩的抽检结果,综合性能排名前十的口罩型号中,就有六个来自上海大胜,其中DTC3B-1口罩的性能,强过大部分欧美品牌的N95型号。
今年4月底,吴胜荣还收到一笔“意外”的订单,钟南山院士想要购买大胜公司生产的N95口罩。这让吴胜荣直言“不敢相信”。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与国际上多家医疗机构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一家加拿大机构在了解到大胜口罩厂的行业资质和其生产的口罩品质后,希望购买2000只大胜生产的N95口罩以满足抗疫需求。
“大胜口罩不仅我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你们了。”钟南山院士的勉励,让吴胜荣深受鼓舞,在为自己的产品品质感到骄傲的同时,他更觉得大胜有义务为全球防疫出一份力,他当即决定“只捐不卖”,并再追加了1万只同样型号的口罩邮寄过去。“2002年,美国的3M公司高管特地来到我的口罩公司,想和我谈公司兼并的事宜。虽然开价很高,但我果断拒绝了,因为我想打造一个口罩民族品牌,打通国际市场。”吴胜荣自豪地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