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显实力!工博会十项大奖揭晓
2020-09-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国之重器,国际首创、全球第一的技术产品,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9月15日,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十项大奖也正式揭晓。其中,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的“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获得CIIF特别大奖,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等9件展品获得CIIF大奖。

本届工博会上,多个国际首创、全球第一的技术产品登台亮相。自评奖工作启动以来,众多参展企业积极参与。截至8月14日,共受理434件参评展品,比去年增加118件,创历年新高。其中,境外展品30件,占比6.9%;兄弟省市展品198件,占比45.6%;上海地区展品206件,占比47.5%。

从获奖名单看,上海地区展品占据半壁江山,既有聚焦国之重器的重大工程项目,又有在关键“卡脖子”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新材料,还有围绕数字新基建、在线新经济等引领工业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探索。

其中,获得CIIF特别大奖的“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展示了上海强大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力量,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助力北斗提前完成全球系统组网建设。

“北斗是国之重器,也是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它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北斗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介绍说,目前约80%的智能手机都有北斗软件,像随申码疫情防控身份认证、珠峰测高、灾害救援等,也都用到了北斗系统。“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在西北,农民种土豆,因为犁走不直,经常有土豆漏出来,出现青土豆,这样就卖不出价钱。安装一个有北斗接收机的设备就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设备3万元,农民一年能增收70多万元。”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评的“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研制了世界首创的远程控制超大型自动化双起升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在意大利Vado港、泰国蓝菜帮港、印度Adani港、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港进行了相关实施和部署。上海三爱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评的新型显示用含氟高分子材料(PT853),在全球首次且唯一实现了三氟苯乙烯单体和聚三氟苯乙烯的商业化生产和应用,革命性地解决了液晶补偿膜的技术缺陷,极大地改善了电子终端的显示效果,使我国在含氟材料又占领了一个新高地。

本届工博会评奖工作还吸引了一批防疫类企业和产品积极申报。武汉中科极化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参评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性使用惰性气体氙气为造影剂、开发了超极化氙气收集和存储及活体肺部功能检测的新方法,整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该系统不仅能无损、无辐射探测人体,还能定量、可视化地探测肺部气血交换及气气交换的功能信息。系统于今年3月份已率先投入对武汉新冠病人的肺部诊断,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目前国内市场容量预计达400亿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