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科技亮相工博会,上天下海的大国重器夺人眼球
2020-09-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2020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月15日在沪开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斗卫星,以及各种防疫新科技纷纷亮相。

新科技为疫情检测提速增能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组织的“创新科技馆”的重点板块便是“科技赋能疫情防控”,通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科技创新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

现场有一个形似厨房操作台的装置,这个不到2立方米的组合柜其实是一个“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人工采样的样本直接放进去就可以了,设备会自动完成样本处理,提取和PCR体系配置。”上海伯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梁钰婷介绍说,如果靠半自动提取结合手工操作,需要两个人花一到两小时才能完成,但是全自动核酸提取一小时可以完成96份。这一高科技设备,等到11月底拿到医疗器械许可证就可以上市了,为疫情检测“提速”。

今年疫情刚暴发时,上海围绕“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环节迅速开展应急科技攻关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全国都属首创或处于领先地位,“科技赋能疫情防控”板块进行了集中展示。

像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时间就开展单克隆中和抗体的筛选,其开发的JS016JS016(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中和抗体注射液)是国内最早进入临床阶段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也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临床试验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展览还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新冠临床诊疗室“搬”到现场,展示疫情一线病房中使用到的相关临床产品,如新型同轴套管、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的浸泡型消毒箱、全黏贴口罩、噬菌体筛选和新冠肺炎多模态精准影像诊断和AI创新性研究与应用等。

CT是肺部成像检测的重要手段,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辐射。相较而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无侵入等优点,成为广泛使用的医学影像手段,然而传统MRI技术在肺部检测方面遇到检测信号弱的困难。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技成果“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对肺部通气、微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进行定量、可视化精确评估,弥补了传统磁共振成像的肺部“盲区”,“点亮”肺部。

“磁共振成像看的是水的信号,但是肺部是一个空腔组织,它的水含量比较少,所以那个信号就非常弱看不到。我们就想到一种特殊的气体——惰性气体氙,我们用超极化的手段将氙气的磁共振信号增强几万倍,这样的话即使它的密度非常小,信号强度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超级化的氙气吸入肺部之后再做磁共振检测。”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蒋滨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年3月武汉疫情非常严重,他们进入金银潭医院和同济医院,用这一套装置对一些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肺功能评价研究,得到了前线医生的一致肯定。

据悉,该系统目前已通过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注册检测,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审评。核心装置“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已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的超级化气体发生装置。

火星探测器、北斗卫星“国产化”亮眼

本次工博会上,不少“大咖”级展品夺人眼球,其“国产化”程度尤为亮眼。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出了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于今年7月23日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火转移轨道。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的环绕器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截至9月15日0时,探测器的地火旅途已经持续了54天。

在经历了发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轨道修正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以每天约4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目前距离地球约1672万公里,各分系统工作状态良好。

地月合影的照片正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得到。在此次工博会上,该产品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

“光学导航敏感器的功能可不仅仅是拍照。”控制所光学导航专家郑循江介绍说,“事实上,光学导航敏感器的主要功能是‘天问一号’的‘眼睛’。‘天问一号’正是通过它看着火星并自主地飞向火星。如果没有它,探测器就像盲人一样,需要在他人的帮助指引下前往火星了。”

中国科学院此番在工博会上向公众集中展示了21家单位的78项创新成果。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创新成果“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采用了国产龙芯CPU+FLASH的架构,填补了国产航天处理器的空白;核心器件全部国产化,带动了从材料、器件、部组件、单机到系统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创新成果“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集探测与作业一体化、自主与遥控模式相结合的万米深潜装备。其最大下潜作业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深”下潜纪录,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在全海深电动机械手作业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斗一号”是国际上首台具备自主遥控功能的探测作业一体化、“万米无人”潜水器,填补了我国作业型全海深水下机器人的空白。

最终,“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荣获本届工博会“特别大奖”;“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两个成果荣获本届工博会“大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