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与委屈,影院里这个引发热议的“小动作”背后,是迟到的观影文明
2020-09-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八佰》《花木兰》上映后,观众在电影院里的一个小动作——“屏摄”引发了热议。电影“屏摄”,简单来说,是指包括拍照、录像、录音在内的影院盗摄行为。微博上,与“屏摄”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达5700多万。“屏摄”到底有何不妥?又动了谁的奶酪?

  现象    惹人生厌的“屏摄”小动作  

对于看电影时拍照片、短视频的观众们,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的顺手一拍有何不妥。“每当有热门电影上映,我的朋友圈就会有人‘屏摄’,有时候看到关键镜头的剧透时,真的很恼火。当照片涉及剧情转折或者推进的时候,哪怕只晒了一张照片也会存在剧透。”张先生回忆道,一般晒照片的人会在社交网络上配张自拍,完成观影“打卡”。

在饭圈里,对于偶像参演的电影能否“屏摄”也有相关规定。“有次我家哥哥电影上影了,粉丝群里会提前公示禁止在放映中拍照。当时就有粉丝因为晒了自己在电影院拍的照片,被踢出粉丝群。”粉丝小徐解释道,“屏摄”照片看似没有剧透,却会让电影的新鲜感大打折扣。

演员郑恺去年7月发布的一条观看迪士尼电影《狮子王》的微博,配图包含两张“屏摄”照片,引来大量网友指责。他本人曾在文明观影的公益宣传片中亲口说到“在影厅内拍照、录像、录音都是不允许的。”郑恺这一做法其实也侧面反映出“反屏摄”的宣传力度尚且不够,不少民众仍不知道拍照、上传网络的行为会侵犯到电影制作方、出版方的利益。

在2019年10月13日,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曾呼吁大家在看电影时不要“屏摄”:“希望大家不要对着电影屏幕拍摄。电影工作者与制片公司的劳动需要得到尊重,谢谢大家理解。”

  委屈    “屏摄”出于喜欢和仪式感  

虽然近年来剧组方、导演频频发声拒绝“屏摄”,但是“反屏摄”似乎仍是个未走进公众视野的“冷常识”。

“如果不是朋友看到我晒的照片提醒我,我真的没想到顺手一拍的照片可能会引发争议。”在电影《花木兰》的最后几分钟,李女士拍了张照片,配上两三句观后感发到了朋友圈。“我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想要分享给我的朋友们,顺便在朋友圈‘打卡’”。经过朋友的提醒后,李女士才发现纸质电影票背面的“观影须知”中,的确印有“影厅内禁止摄影”的图标提示。“之前没听说过电影院不能拍照,观看电影前,工作人员也没有提醒。”

在另一些观众心中,看电影“屏摄”也是记录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出于一种仪式感。“看完电影拍张照片,就证明自己看过了。我拍照没有开闪光灯,也关掉了拍照的声音,并没有影响到电影院里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张小姐回忆道,她曾有次看完电影拍了张照片,上传到了微博。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粉丝数不多的她,居然评论区引来了网友的一阵攻击。“没素质。”“电影院里不让拍照片的,你不知道吗?”说起这条引发网友恶评的微博,张小姐觉得很委屈,一方面是在此之前她并不知道电影院里不能拍电影的照片,另一方面她觉得那张照片并没有涉及剧透。

  背后    迟到的观影文明  

“这是当影院是旅游场所了吗?”谈及“屏摄”,一位影视行业业内人士忿忿不平地说道,怀着到此一游的心态给电影拍照片,是对电影的不尊重。拍照时存在剧透电影的可能性,如果出于喜爱影片的角度,为什么不分享大量的官方剧照?

“归根结底是缺乏对观影素养的宣传,拍摄者或是出于想晒电影中精彩的独家镜头,或是懒于再去寻找官方图,于是随手一拍。”该业内人士说道。

“在电影院‘屏摄’不仅损害电影出版方的利益,拍摄时的闪关灯或者快门声也会影响观影体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大四的张同学无奈地回忆道,每次遇到观众“屏摄”的情况,他总会提醒对方不要拍。“大部分‘屏摄’的人都不是故意的,他们以为这并没有违背相关法规。”“影院里的拍照行为并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对于观众而言,很难确定自己所拍的照片是否会产生剧透,最佳的办法就是使用官宣图为电影‘应援’。”

记者注意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有提及影院“屏摄”问题,根据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