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一首由3051架无人机唱响的青春之歌
2020-09-2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银河系第三旋臂边缘的一颗蓝色行星上,一群碳基生物正在庆祝一项新纪录的诞生。

9月20日凌晨,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上空,3051架无人机同时升空飞行。庞大的无人机群快速升空,整齐划一、行列分明。点点星光汇聚之处,天宫空间站和北斗卫星正悬挂夜空之中。

在这场名为“科技”的星海幻境中,人们的呼吸好像也随着节奏而静止,视线沉浸在流畅的光影变幻中。

当晚,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

无人机团队负责人介绍,这次以他们团队为代表的中国无人机编队行业打破世界纪录,是我国“科技强国”战略实践的重要成果。在表演内容上,一方面展示无人机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也展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纪录在这片土地被创造、被更新。一组数据,一串头衔,它们都是伟大时代的脚印。而这些足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概念或空想,而是这个国家的青年人以科学为履,心怀对大国崛起的憧憬、对科技之美的热爱,热忱、坚定地向着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匠心前行。

科技之美,美在力拔山兮气盖世。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平均年龄为35.9岁,而在2008年和2013年的两次调查中,这一数据分别为37.4岁和36.8岁。专家称当前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从长远来看,未来10到20年科技工作者还将继续年轻化,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在青年科学家的助力下,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科技之美,美在不破楼兰终不还。在2020年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科技是重要支撑,科研工作者是重要力量。广大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防疫治疗、疫苗研发、防控智能、民生保障、社区治理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运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安全的战略与举措不断强化,科技必然是长远护佑人民安全和福祉的利器。那些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写在大地上、写在社区里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是风中飘的旗,是手中敬的礼,是对人民喊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亲密战友。

科技之美,美在不畏浮云遮望眼。青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有调查表明,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在25到45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我国独特的发展轨迹更是显示了科技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不断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重大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情况,青年人要有打硬仗的危机感和紧迫意识,要勇当国家发展科技高地上的弄潮儿和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所以,在通往科技大国的道路上,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努力,革新教育体系、营造创新氛围、鼓励攻坚克难、褒奖科技精锐……并源源不断挖掘和扶持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科技生力军,书写大国振兴的科技华章。

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如今,让科技之力、科技之美点亮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渴望,激励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夙兴夜寐、孜孜探索,奔走在日新月异的崛起之路上。

那强国之志、报国之心,正如举目可见,3051架无人机绚烂夺目的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