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高校学子把科学带回家乡
2020-09-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头孢配酒,越喝越有”的科学笑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网上爆火的“榫卯结构”到底是什么神奇原理?高档护肤品和童年回忆“大宝”又有什么区别......一切的谜团,其实都可以用“科学”这把金钥匙解开。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刚刚过去的暑假,一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学子发起的“科学回家”社会实践在全国范围内铺开,74个科普短视频、线上线下主题讲座60余场、科学传播课件21份、科普推送13篇,覆盖5000余人次,走访各地企业8家,线上线下访谈12次,调研报告7份约10万余字,是他们交出的成绩单。

 从热门段子切入,开展科普讲座 

“开玩笑说‘头孢配酒,越喝越有’,实际上是‘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如果吃完头孢类的药物或者注射完头孢类的药物再饮酒,最严重的后果是死亡。这是由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与头孢类药物中的部分成分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在医学上这叫‘双硫仑样反应’。”“科学回家”实践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19级化学系菁英班的宫炜辰同学,在家乡天津的社区中开展科普讲座中,以热门段子为切入开展科普。宫炜辰提醒大家,在生病吃药的时候,切记不能喝酒。

“减肥餐怎么搭配会更好?最好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肉类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种类如深海鱼肉、牛肉、鸡胸肉等......”由一个生活问题的切入而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实践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有趣宣讲时的好办法。

此次“科学回家”实践团,通过科学传播、科学调研两种形式,以大学生们为主体,将各类有趣实用的科学常识、科技历史知识以及科学精神以独特的方式“带回家”。

为保证所有科学内容的专业度和时效性,项目团队采用了“集中备课+返乡实践”两步走的实践模式。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态环境、城区、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的200人实践团队根据专业背景与个人兴趣组队备课,围绕五大选定主题进行内容准备,形成详实的科学传播内容资料及充分的科学调研设计。在暑假返乡实践阶段,各小组成员以家乡地域分组,根据当地科技发展水平及民众实际需求选择实践内容,将科学带回家乡,带进乡镇企业,带给身边民众。

 播撒“科学的种子”,传递行动将继续 

“你们能够回到家乡为社区居民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小朋友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封来自江苏昆山亭林社区的感谢信,仿若是“科学回家”项目中“科学传播”板块的一个缩影。

在“食品日化,安心到家”主题里,大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分析常见成分,辨别常见误区;“大国智造,科技强国”从科学原理演示到科技史话讲解,普及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原理,弘扬开拓创新的科学家精神。立足专业,紧跟时事,团队成员为家乡群众们奉上了一道道内容广、层次强、资讯新的“科学大餐”。

除了将科学知识简单化、大众化的“科学传播”板块,在“科技建言”板块,学子们还不断思考如何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科技发展、国家发展的力量,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中的真实需求,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获悉,除了暑假期间的主题实践,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融入到了光华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学后,实践团队成员还将继续走进周边中小学、走进社区街道、走进科技企业,将“科学的种子”继续传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