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新概念”改变的人生:大赛早期一等奖获得者今何在?
2020-09-2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当年那个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被保送北京大学的陈佳勇又回来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放不下文学,写了一本叫《老板不见了》的小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大多还在从事和文字相关的事业,这恐怕也是新概念对文坛的贡献。

 那个保送北大的陈佳勇又回来了 

1999年陈佳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直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这在全国引起轰动。陈佳勇在北大也是风云人物,曾当过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会的主席。不过毕业之后,陈佳勇的职业之路却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在做了几年纸媒记者之后,他就转战影视行业,进而投身商场,亲身经历过牛市、股债、熔断、质押风波等种种沉浮,在文学圈消失已久。

就在文坛快要把陈佳勇忘记的时候,他却突然宣告归来,还带了一本商界小说《老板不见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职场白领的成长之路,他将老板的“用人之术”与“管理之道”尽收眼底,结果却突然遇到老板跑路的窘境。

回想起离开文坛的17年,陈佳勇说,“我在写作中找回了快乐,这份快乐是我曾经拒绝的。那时我觉得它太单薄,比不上我在社会大熔炉里摸爬滚打所收获的巨大快乐。但经历了这十七年,我发现写作带给我一片纯净,我很知足。”陈佳勇感慨道,但也必须承认,没有这十七年的经历,他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一部关于“在中国如何做生意”的小说。

 当年新概念的获奖者大多还在写作 

从1999年第一届开始,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已经走过了21年。但是仍属前几届最牛,因为那几届的一等奖获得者都可以直接保送北大、复旦、南开等名校,成为众多学子眼中的“大神”一般的人物。 

虽然当年都是才华横溢的少年,但日后的境遇却不尽相同。1980年出生的刘嘉俊和陈佳勇一样都是首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他当时的获奖作文是《物理班》,后来免试直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科基地班学习。毕业之后的刘嘉俊出人意料地变身网络小说家,以“格子里的夜晚”的网名写起了玄幻小说,成为网络文坛的“大神级”作家。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与其熟识多年,还曾请他来担任报社讲座的主讲。可惜的是,2019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刘嘉俊告别人世。

许多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的人生际遇也不太一样。获得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张悦然,后来去了新加坡读书,回国后办了文学MOOK《鲤》,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做老师,教的还是文学,她自己也时常有新作亮相。第四届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郝景芳,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经济学家和作家,她的作品获得过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界的大咖。

上海青年作家周嘉宁因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复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2008年她去了北京,与张悦然一起创立文学MOOK《鲤》,2010年回上海成为专职作家。现在她已经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徐敏霞1999年以《站在十几岁的尾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年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现在徐敏霞在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萌芽》杂志社当编辑,是社长助理。

 被新概念作文大赛改变的人生 

《萌芽》杂志前执行主编,“新概念”组委会前总干事李其纲对记者说,虽然这些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在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之后他们的人生都被改变了。过去对一些人来说,文学可能只是一种爱好,但现在很多获奖者都把文学作为了自己的职业。哪怕是暂时离开文坛,对文坛也会心怀眷恋,最终也会回来。发现了一批文学中的中坚力量,这恐怕正是新概念对文坛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早期新概念作文大赛大部分一等奖获得者现在还在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他们的人生被新概念改变了。徐敏霞就说,在参加新概念之前她一直是学校里比较沉稳的一个学生,符合父母的期望,符合老师的期望,从来没有自己想过做什么。“反过来看,新概念是我人生第一个自主的选择。我参加比赛悄悄的,不告诉父母也不告诉老师,自己投一个稿,也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参加这个比赛之后发现有这么多像你一样写东西的人,认识之后成了一生的朋友。”

徐敏霞感慨,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回忆点。“因为在文学上,或者在你真正的兴趣爱好上达成的友谊是非常值得信任的。《萌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很多小朋友收到复赛通知之后结伴到上海。到这里参加比赛的两三天里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建立了值得信赖的关系。”

周嘉宁始终将新概念的获奖视作命运给予自己的“第一份巨大的礼物”,且影响至今延绵不绝,许多朋友也是因新概念才认识了彼此。“为什么这些年来大家反反复复还在提新概念,今天的记者还是会问起这个问题?这说明新概念不仅影响了我,还影响了所有人,也影响了记者们,影响到媒体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影响到一代一代读者的阅读评判和选择。

 >>>相关链接 

部分新概念获奖者去向

吴越:第三届一等奖,现为《收获》杂志社编辑。

阮项:第二届一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希伯来语任教。

钱好:第六届、第七届一等奖,曾任《文汇报》记者,现在自主创业。

任晓雯:第二届一等奖,首届、第三届、第四届二等奖,上海职业女作家

范继祖:第二届二等奖,曾为《青年报》编辑,现为上海职业作家,文化公司的老总。

秦雯:第三届一等奖,职业编剧,代表影视作品《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辣妈正传》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