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高校缺的不是“老板”,而是真正的老师
2020-09-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日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教育部将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准则指出,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

目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

近年来,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不良乃至极端事件一再惊动大众。个别导师对研究生为所欲为,研究生只能忍气吞声,不良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就像是象牙塔中“隐秘的角落”,逐渐被大众所知。

当权力不被制约、被放到无限大时,矛盾必然会出现:有些导师变得不像导师,倒像拿着卖身契的主人,可以24小时对学生呼来喝去,让学生干私活、压榨学生的精力和尊严……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导师失德的问题。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育正常而良性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高校,导师决定了研究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开展。在大多数时候,导师是学生生涯的“中心”,也牢牢掌握着学生的学术“命脉”,决定学生能获得怎样的支持,有什么样的学绩,能什么时候毕业,乃至学生毕业后的就职前景,也仰赖导师的关照。学生相对是弱势的,任何质疑和反抗的行动都可能会威胁自己的学业。那些不良导师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唤得那么得心应手,难道不是心知肚明这是一颗软柿子任其揉捏吗?

这就导致了在很多院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传统上的师徒关系,反而更像是老板和工人:前者有资源和人脉,后者有体力和精力。学术研究反倒像是开公司,不少读研的学生都将导师称作“老板”。这个称呼的背后,也折射出读研的过程,更像是为导师打工。理工科的研究生,尤其成为被胁迫的重灾区。

当我们在讨论师生关系时,我们也在讨论“何为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是个小社会,良莠皆有。有师德不良的导师,也有师德端正的导师。有亲手铸成弟子荒唐惨剧的渣导师,也有在黑暗中伸出双手让学生感到爱与力量的好导师。

中南大学有位教授有一条长长的个人简介,上面写着:“我保证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我的职责,我不会安排任何博士后或博士后学生做任何与学术工作无关的事情;我承诺每年1-2次资助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保证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写的所有论文都将是第一作者(我将是通讯作者);我保证研究小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将优先获得硕士学位。”

这段个人介绍的走红,正昭示着高校缺的不是“老板”,而是真正的老师。

真正的老师同样会让学生干活,但是他们让学生查资料、做辅助工作等,这些都是正常学术历练。而“老板”们才会为私利,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随意差遣干私活。前者肯定了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后者却是在利用手中的权力奴役学生。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植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即将出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无疑是给夹缝中生存的弱势学生们吹来了一股清风。

同时,倘若遇到欺压之事,学生也应该积极求援,积极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正当权益,千万不要以沉默隐忍甚至自我伤害来逃避现实绝境。厦大博导性侵案和民族大学教授索贿事件,最终都是以学生成功申诉而告终,而关键之处就在于学生都保留了证据,选择让“沉默的真相”不再沉默。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