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有啥特色展品
2020-09-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一个个会摆动的不倒翁银色充气装置、一棵会说话的树、一组光怪陆离的“空气”……“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将于明天在静安雕塑公园开幕。今天,记者一行提前探营雕塑展,看看这些重磅展品。

换一个角度看光怪陆离的“空气”

此次雕塑展,摆放了一组名为“空气”的大型户外作品,由相互连接、合并的球形金属体组成。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公众可通过每个球状体的入口进入其内部空间。球状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隔绝外界声音和外界环境的,日光从无数个均匀分布在其表面的孔中进入,使墙上出现数百个圆形光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光点的位置和强度也会改变。不论在装置内部的哪一面,观众都能看到这些变化,仿佛像是透过窗户向外观看。网格状的表面充当着几何过滤器,向大家重新展现刚刚离开的外部世界。

据工作人员介绍,作品的形态来源于我们时刻呼吸的空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氮气和氟氯化碳,该装置模型以最好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这些我们平时肉眼看不见的空气分子。从视觉观感上,这些分子就像碰撞的气泡或失控的行星体。“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探讨一个科学真理,即对公共领域装置模型的再语境化,以一种重塑事物的观察角度和态度的方式,让我们对空间环境加以不同的审视。”

“空气”的创作者是英国艺术家马特•霍普,现定居北京。他曾发明了“空气过滤自行车”,利用艺术“垃圾”为自行车安装了一套空气过滤系统。

“不倒翁”让大家聆听城市的声音

在公园的中央位置,摆放一组不倒翁装置。一个个形似不倒翁的胶囊状银色充气装置,通过观众的推晃,装置的音域会因倾倒的程度而发生改变。

原来,艺术家将不同的声音整理之后,放在不同的柱子里,当人们经过、摇晃或趴在柱体上倾听,都能得到不同感受的体验。

方二与孟瑾是一对夫妻艺术家。方二在现场介绍说,“银色曼波”是一组声音装置作品。他们夫妻俩长期关注城市变化的题材,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像,也记录下很多都市噪音:拆迁时齿轮的悲鸣,马达的运转,以及穿梭在城市中挥之不去的轰哗,记录下了这座快速变迁的庞大机器生命体,而银色曼波这组作品正是城市变化的缩影。“城市的变化有时太快,而记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每当这个时候人类就想留下一点什么,因此,这件装置中的声音是一个优良的城市记忆存储器。”

来看看一棵名叫“会说话的树”

在公园里,还高耸着一棵“会说话的树”。它的树干是白色的,树冠则是五颜六色的彩色装置,远远看去十分醒目。

据介绍,在一些非洲传统中,“会说话的树”常隐喻日常流行的大众集会,在这些集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对他所处社区中的社会、经济或者政治生活发表态度言论。这样的地方是基于居民需求和经验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有凹槽的树干唤起了希腊式柱子时代的集会,文化断裂和新审美出现。因此这是一个普遍的集会空间,在不同大洲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的艺术作品中,强调了形式的永久转移和它们无可避免的混合,而人类却永恒不变。

这个“思想者”在想什么呢?

在雕塑公园里还竖立着西班牙艺术家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的作品“思想者”。雕塑上坐着一位正在思考的思想者。

据了解,该雕塑的创作目的是对社会记忆进行发问,揭示了当下时代观念的多变。当全球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单从现象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借鉴已经产生。尽管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间断,但全球化却无疑使得这种文化间的影响与融合在速度和范围上变得更为迅速而广泛。相应的,当代艺术创作也不再遵从于某种文化上相对独立、封闭、自足的表现形式,转而呈现出形式及内容上的彼此融合。作品在主题设置上显示出更宽泛的方向性,号召大家对这一命题的参与,打破“空间”概念的艺术重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