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感受“金”彩非遗
2020-09-27 生活

日前长达15分钟的“浙江之心,水墨金华”无人机秀在黄浦江畔点亮,惊艳上海上空。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孙琪

距离上海仅300多公里的金华市,有2200年婺州史,那里的婺剧,在梅兰芳心中是“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那里的婺州窑,为我国古代六大著名青瓷窑场之一;那里的东阳木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上海-金华周”日前在沪拉开帷幕,“婺风遗韵·风光不与四时同”金华非遗展同期开展,金华古婺文化和海派文化融合碰撞,擦出绚丽的火花。

用药草染色的装饰品,让展区更有地方特色。

/ 千年手工 /   一颗匠心

“婺风遗韵·风光不与四时同”金华非遗展将非遗的日常融于古婺山水墨韵之间,用“婺·语”“风·华”“遗·珍”“韵·致”四个板块,将八婺风光和非遗韵致自然融合,尽情挥洒。

走进“婺·语”展厅,多款如冰似玉的婺州窑陶瓷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款叫‘大般若’,设计灵感来源于般若波罗蜜。大般若体验者饮茶之时,心神落定。这款雅致独特的‘水到鱼行’设计灵感源自荆楚文化中鱼雕元素及汉代双耳漆器杯。使用过程如鱼儿戏水般惬意自得,寓意事事顺利,万事皆可成。”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示的均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方益进和尹根有的作品,其中方益进还是一名80后青年。

除了展示窑火不灭的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这里还展示了炉火不绝的永康锡雕、经纬不断的磐安竹编,既有传世器型、经典之作,也有传承人观照当代的匠心手作,都是颇具审美高度的精品之作。通过这些技艺精湛的展品,可以从中领略古婺匠人的独具匠心和浓浓乡情。

精致华美的婺剧戏服,似有道不尽的古婺芳华。

/ 光影幻戏 /   流光溢彩

“风·华”则展示了最地道的金华民艺之风。这里以婺剧戏装为中心,联袂浦江剪纸、浦江麦秆剪贴、金华剪纸、东阳针刺无骨花灯等非遗项目,共同营造一方独具金华特色的“光影幻戏空间”。

望着精致华美的婺剧戏服,似有道不尽的古婺芳华,说不完的中国故事。据悉婺剧俗称“金华戏”,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拥有600多本剧目、1000多种曲牌,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梅兰芳心中,它是“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金华婺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享誉海内外,前不久还被列入首批“浙江省文化印记”。此次金华相关部门领导特意来沪举办发布会,宣布第二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将于11月7日至20日在金华隆重举行。

除了婺剧戏服,一盏盏氤氲流光的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也尤为吸引人。“这种花灯又称为‘无骨针刺花灯’‘百子灯’‘子蓬灯’。灯的表面装饰图案是手工用绣花针刺上去的。它的特点就是灯体通身不用任何材料做骨架,里面点灯时,灯光从这些针孔泻出来,各式花纹图案跃然而出,熠熠生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灯起源于唐朝,还有一个很美的传说。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个秀才在夜行深山之时迷路了,恰巧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归家。这盏灯灯身竟无骨架,造型精美绝伦,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见之甚是惊奇,因此回家之后便照着样子做了一盏同样的花灯悬挂在屋外,路过的村人都大为惊叹。如今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代表传人许宾,从事灯彩艺术研究已经22年,12岁掌握针刺无骨花灯全套技艺。

特别设置的“非遗美食品尝区”,让上海民众感受了“金华味道”。

/ 美食美器 /  养身养心

“遗·珍”板块,主要展示了传统医药类、传统饮食类非遗项目。金华自然环境优越,医药资源丰厚,孕育了众多传统医药项目。磐五味药香传世,还有寿仙谷、三溪堂、天一堂等传统医药文化。

“民以食为天”,本次展览特别设置“非遗美食品尝区”,让上海民众近距离感受“舌尖上的金华味道”。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将饼炉子搬到展厅的“小老黄”酥饼的“非遗二代”黄泳赫。中华大地几乎处处有酥饼,金华酥饼有何特色呢?“金华酥饼各家都有特色,我家手工酥饼以层数多、酥脆著称,打底370多层,有的薄层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黄泳赫从炉中取出一只金黄的酥饼,手掌大小,掰开让大家细细观察。小黄说,这门生意是从奶奶的舅姥爷那里传下的,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五代,他已经挑起部分业务大梁,比如网络销售等。

金华最为著名的火腿自然不能缺席这次展览,这次的展品据悉发酵时间长达3年,味道浓郁,由火腿非遗传承人团队匠心监制,以48道以上传统金华火腿工序,长达1年以上精工细作。仅上盐的过程就需要历时月余,9道步骤,6次之多。

在“韵·致”展厅的古琴演奏,把人带入了“婺风遗韵待宾朋”意境。

/ 心怀虚竹 /   孜孜不倦

最后的“韵·致”展厅,展示了竹木之道。岁月悠长,树木是天地馈赠的礼物,雕木成器,劈木为琴,一动一静之间,尽显古婺风韵。走进展厅,记者听到了一个关于非遗传承的动人故事——被誉为“大匠”的黄树根是旧中国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的最后一批手工艺人,于颠沛流离中习得东阳竹编传统技艺,亲历了东阳竹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他一生淡泊名利,以仁心善艺而享誉业内。而他的儿子黄小明,习得东阳木雕技艺,如今已是成就斐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展厅里展出了黄小明的数件东阳木雕作品,在这里,记者还见到了他的90后弟子小单。黄小明因为曾经主持修复北京故宫皇极殿乾隆宝座,被誉为业内的金手指。这次的展品中就有黄小明制“乾隆宝座”的缩小版,这件作品是金丝楠木的材质,在灯光下,金碧辉煌,紫气升腾。“我17岁开始拜师学艺,今年已经学艺第十年。”小单告诉记者数年前的乾隆宝座修复,他参与制作了椅子背后两个龙头,“那时我刚入门没多久,一只龙头毛坯,就用时快一个月。”小单介绍东阳木雕十分费时,但他依旧十分喜爱这项技艺,并愿意继续探索。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