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美在日常生活中
2020-09-27 生活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哪里都有自己的绝活。那么多非遗,是民族的骄傲,也是历史的瑰宝,而对此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章莉莉教授,承担学校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整整5年,在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指导和支持下,奔波在青藏、云贵的大山里。她协同社会力量帮助了一批批的非遗传承人,整合现代创意设计力量,将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基因的传统工艺导入现代生活,让古老的非遗技艺,重新绽放在新时代里。

英雄钢笔以格萨尔王故事为蓝本的限量版钢笔,其中的藏文“英雄格萨尔”由德昂洒智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书写。

  当英雄遇到“英雄”  

2016年,上海大学在青海果洛成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了对果洛地区非遗项目的发掘、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将非遗作品介绍给更多的人。

一次,他们来到了以传诵格萨尔王史诗而著名的德尔文文化村,听传承人讲述伟大的格萨尔王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的故事。

格萨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被称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听着传承人抑扬顿挫的吟诵,章莉莉心中有一根弦被拨动了。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形态,不是手艺,而是文化。如何将非遗中所蕴含的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再现出来,赋予非遗以新的生命,不正是非遗发掘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工作吗?

格萨尔王的故事是说不尽、唱不完的,怎样向公众传播这项珍贵的非遗呢?正在和上海英雄金笔厂合作的章莉莉脑海中灵光一现:英雄!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英雄金笔是上海的知名老字号品牌。如果,英雄和英雄相遇,会不会碰撞出新的文明的火花呢?

章莉莉将这一想法跟英雄金笔厂的领导做了沟通,两天后,英雄金笔厂回复:行。在2020年果洛调研过程中,章莉莉团队被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土登伟色绘制的格萨尔王唐卡所震动。画面上,格萨尔王雄姿英发,右手执鞭,左手持枪,胯下的枣红马奔腾云间,极其华美。于是她带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杨李叶和何洲涛,将格萨尔王形象创新设计应用在笔身图案和包装设计中。其中的藏文“英雄格萨尔”由德昂洒智藏文书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书写。一支格萨尔王英雄限量版钢笔设计初步完成。

设计过程中,英雄金笔厂的相关负责人发现,格萨尔王所持长枪的枪头为双棱造型很特别,于是这个结构就成为了钢笔的笔夹造型。此时,英雄+英雄的限量版钢笔终于完成。

这支笔一问世,就受到了藏族文化爱好者的追捧,从青海、四川、西藏等藏区来了很多电话,询问哪里可以购买。对于章莉莉来说,她其实完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如何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更加紧密地结合,让非遗项目有生命地活着。

  藤编篮装在凤凰车上  

非遗传承有很多好作品,但人们所认识的,通常是纯手工、少量化的。还有一些设计师会将非遗作品作为自己设计的一部分。但是,和设计师产品一样,非遗也存在着个性化甚至个人化的特性,传播能力相对比较弱。

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播能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是一个现实的难题。章莉莉和她的团队以科研的态度研究非遗的市场化,结果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将非遗这一古老的记忆和现代产业相结合,通过现代产业的平台,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链接的目的。

贵州遵义藤编传承人马毅与上海老字号名牌凤凰自行车进行了合作,为之增添了藤编自行车篮。 

贵州遵义藤编传承人马毅在2017年来到上海大学参加非遗研培班,于是在上海和遵义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东浩兰生集团共同策划的“遇人见物”项目扶持,与上海老字号名牌凤凰自行车进行了合作。样品在2019年上海进口博览会上发布时获得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2020年8月,凤凰自行车实现了首批量产上线。遵义风景秀美,森林群落密集,藤萝茂盛生长,为当地的藤编技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基础,遵义藤编得以持续千百年传承。以青藤和方竹为主要原材料,历经去皮、修节、破半、编织、上漆等数十道古法工序编制而成的藤篮,工艺精美、造型美观、式样优雅、色泽别致。

钢铁与青藤的反差,不但可以凸显遵义藤编的价值,也给凤凰自行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优雅的车身,手工的藤筐,让自行车多了一份休闲的雅致。而作为选配的后书报篮,则可以大大增加自行车的储物空间。样车出来后,大家一致说,骑着这样的自行车,去郊外兜风是一级棒的。遵义的藤编筐终于走出大山,和上海现代工业的骄子搭档上街了。章莉莉又完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竹报平安”哈氏点心礼盒篮。

  竹编礼盒装上了奶香点心  

有了对非遗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章莉莉团队更加不遗余力地将上海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非遗技艺推向上海轻工企业。不过,这次的主题反过来了。

上海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商店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自然的、手工的生活物品,网上号称手工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往往粉丝众多。

当时,章莉莉团队正在为贵州遵义的“赤水竹编”找合作企业,赤水市当地有很多贫困户会编竹篮,于是想到了用竹篮做产品包装。这些来自农村、大山的作品,天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正是都市人孜孜追求的返璞归真的重要载体。在上海东浩兰生集团的助推下,经过一轮轮策划讨论,上海老字号企业哈尔滨食品厂接受了章莉莉的策划构想,用赤水竹编做海派糕点的包装礼盒篮。由于正值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所以名字叫“竹报平安”哈氏点心礼盒篮。

章莉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重点帮扶项目。赤水竹编食品盒选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长两年左右的慈竹,通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20多道工序,经过竹编工艺师的精心编制,成就了各种竹编工艺品。

礼盒篮的造型设计和制作由传承人卢华英老师领衔完成,平面视觉设计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刁秋宇完成。充满上世纪30年代风格的方形包装标贴设计,采用手绘的各色海派点心,都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

塑料、纸板,烫金、印花……统统不见了,只有精心编织的竹礼盒,简简单单地一张方标贴,简单而庄重。打开盒盖,里面是简单的全透明内盒,所有的点心打开竹盒即可看见。

非遗传承,在这一刻,以现代文明的名义,帮都市人找回了他们向往的、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自然形态。

强调非遗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古老的非遗项目保鲜,让更多的非遗传承在当今世界里获得新的生命;非遗项目与现代工业产品的嫁接可以借助现代产业文明的张力,让本来受众狭窄的非遗项目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通过非遗项目,帮助现代都市的年轻人体验乡土文化,找到民族文明之根,则是非遗项目在当代的价值延续。而章莉莉和她的团队,正在进行中的,正是一个关于非遗再生和文化复兴的课题。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