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桂林公园,品尝新款紫雪糕……双节将至,来这些网红场地打卡吧
2020-09-30 上海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到杨浦滨江边吹江风边听一场专业乐团的演出,踏入变成一轮圆月的美罗城,在“月亮”上欣赏《城里的月光》上海制潮展,穿上汉服赶赴桂林公园的唐韵中秋之约……

记者从杨浦、徐汇、虹口等区了解到,随着双节来临,各大网红场地也迎来了贴近市民的好戏。

 吃着樱花版紫雪糕,在上海制潮中找回儿时记忆 

受访者/图

很多老品牌、老字号曾经无比兴盛,不仅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时髦的代名词,更是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品牌慢慢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品牌焕发新生的出路。时代的更迭与消费升级,使年轻的消费者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与定制化。品牌都在朝着高端化、年轻个性化、细分化的消费趋势转型,实现品牌的逆增长。

从即日起至10月8日,《城里的月光》上海制潮活动将在美罗城5楼星光大道举行。此次参与活动的老字号分别有:光明冷饮、中华铅笔、上海制皂、乔家栅、功德林、美加净、双妹、美影国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牌子,更将带来很多限定、联名、首发。如光明冷饮发布了“雪藏”了几十年的紫雪糕,新款紫雪糕的巧克力薄皮已经改成了特定的樱花巧克力,入口即化,但又不减当年的口味。上海制皂则发布了故宫款的檀香皂,据说是今年进博会的伴手礼。气味图书馆发布了大白兔的联名香水香氛、连上影影城都拿出了美影的国漫手办,经典的孙悟空和葫芦王变成了现在流行的盲盒。

与此同时,上海品牌艺术展也同期揭幕,这些展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一些特色的名优商品的历史包装实物原件。从光明牛奶到梅林牌午餐肉;从美加净牙膏到白象牌手电筒;从蓓蓓饼干到哈尔滨食品场的什锦糖。

今年10月1日中秋节当天,上海将迎来一轮最大、最亮、也是史上离地球最近的圆月亮。美罗城整个水晶球将在中秋节幻变成月亮浮出天际线,照亮徐家汇的上空。

 与美眉兔合影,猜灯谜,夜游桂林公园 

徐汇区一年一度的重磅节目“唐韵中秋”游园会今年没有爽约,将于10月1日-2日在桂林公园举行。今年中秋节国庆节的晚上, 市民可以夜游桂林公园。此次游园会云集青浦、黄浦、闵行三区美景美味,汇聚江苏、浙江和安徽三地名城风采,让市民游客在新中式意境里感受中秋之美。

这两天,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布置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已经有白领穿上汉服,在桥边取景拍摄。

整个桂林公园将划分为六个主题区,营造出唯美诗意的江南园林意境。游园会以明月、祥云、桂花和今年首次呈现的“唐韵中秋”美眉兔为背景,为市民游客提供全家福拍摄背景;在“灯谜·头脑风暴区”,“最美江南篇”“众志成城篇”和“中秋月明篇”三大主题区100条灯谜已经准备就绪;在“风情·山水风物区”则展示了来自泰州、大丰、宁波、宣城等地的精品文创和美景资源,并邀请上海市民游客前往旅行体验。来自长三角的非遗精品——泰州面塑、大丰麦秆画、大丰瓷刻、宣城高峰唐氏竹编等则将在四教厅里进行集中展示。

本次游园会在“入梦·多感体验区”特设“窗花意境”,运用灯影展现出长廊中一步一窗一景的别致;“大戏·唐韵舞台区”更是首次将大草坪上的多角龙头亭作为舞台天然的一部分展现;颐亭、双生桥、石马、鸳鸯楼等一系列小景则成为“唐韵中秋”首批四区联动赏月赏景打卡摄影点。

 聆听家门口的专业乐团演出,来一场滨江骑行 

最近,位于杨浦滨江的“绿之丘”成了网红打卡地。9月29日、30日,杨浦邀请上海爱乐乐团、享誉世界的华人歌唱家石倚洁以及两位活跃于艺术舞台的青年歌唱演员赵越和龚爽,在杨浦滨江“绿之丘”前广场为市民带来高品质音乐会,让更多市民在在家门口欣赏高雅艺术。

色彩斑斓的灯光打在广场上,伴随着有节奏的旋律,DJ带着现场所有的观众跃动起来。一出出“百姓艺苑”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在“绿之丘”前广场举行,不少居民一边吹着晚风一边聆听邻居们带来的表演。

而在“绿之丘”展出的百年杨浦工业锈带自行车展,记者则发现了最新出炉的概念车“云歌”,其最大的亮点是主打人车智能交互,当骑车者走近车辆时,车身的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会感知到用户的靠近,从而让车辆从休眠状态被“唤醒”。车辆被唤醒时,尾灯会蓝色亮起,同时车把正中的“小哈助手”触控屏会自动呈现二维码。骑车者用手机扫码就可骑行。“云歌”还具有临时锁车功能,骑车者可中途锁车去便利店买水、去公共厕所“方便”时,不必担心共享单车被他人骑走。

 国际社区迎来“百姓舞台” 

这里曾经是“穷街”,如今却成为焕然一新的嘉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国庆恰逢中秋,双节来临,作为虹口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嘉兴社区的居民,这几天心情格外高兴,迎来了一年一度属于自己的“百姓舞台”。

随着虹口区“一街一品”文化成果展示暨嘉兴路街道“百姓舞台”开幕。居民欣赏起了家门口的舞蹈《吉祥颂》、抗疫歌曲《等•最爱的人》、歌舞《阿拉从小有家教》等邻居们自编的演出。

在一楼展示厅里,还摆放了各种居民用过的老物件,如老式行李箱、老式板箱、小店收据、公共电话账单、搪瓷罐、光荣退休奖状等。“我小辰光就住在这里附近,这些东西是我们童年的回忆。”居民黄女士告诉记者。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现代化、国际化瑞虹新城的崛起,百姓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少社区居民注重文艺欣赏、文化熏陶,掌握一技之长却没有更多展示、交流与提升的平台和机会。”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姓舞台”举办九年来,已有近万人次走上舞台,参与文体活动,展示才艺。目前,辖区内各类民间文体团队,仅在册的就有184支,参与人数3579人,涌现了武术、斗鸟、魔术、海派清口、小品、扯铃等各具特色的才艺文化达人。“百姓舞台”已成为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上海市“终身教育学习品牌项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