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道丨“先开窗后喝汤”,南翔小笼味达万家
2020-10-02 上海

 【编者按】

一个城市的味道,用味蕾来感受,是最直接的。一道食物的风味,用时间来浸染,是一座城最温暖的召唤。我们循着这些召唤,探访这些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感知背后流转的时光,和那些为它们带来温度的人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培琦/图、视频

“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光是这段品尝南翔小笼的口诀,就已经让人馋涎欲滴了。七点多的南翔老街,在柔柔的晨光中渐渐苏醒过来,而此时,百年老字号长兴楼已经迎来了第一批食客,随着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南翔小笼上桌,陈爱根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复刻120年前的南翔味道

1900年,长兴楼在南翔的庙前街开张,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街,至今正好120周年。

经历时代的变迁,之前的老店早已经被当作危房拆除了,现在的长兴楼是在旧址上重新建造起来的,楼上楼下四开间,古色古香,韵味悠长。特别有意思的是那条沿街的厨房明档,6个负责包制小笼的阿姨一字排开,手法娴熟地将用料十足的肉馅包入Q弹十足的面皮里,打上16个褶子放入蒸笼,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看入迷了。而教她们这些技艺的正是陈爱根,长兴楼现任总经理,也是南翔小笼技艺传承人。

出生于1978年的陈爱根,是在自己30岁那年决定转行做小笼的:“我的爱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翔人,她经常听祖辈回忆当年长兴楼的小笼怎么怎么好吃,可是作为南翔老街上做小笼的一块金字招牌,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于是,在2008年南翔启动老街重建工程,振兴老字号的时候,我们就决定接手长兴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个老字号获得恢复,重获新生。”为了复刻出当年的原汁原味,陈爱根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但是发现上头只记载着粗略的制作步骤,皮薄馅大是南翔小笼最显著特点,而长兴楼除此以外,还有自己的独家秘方,仅靠这些文字资料还远远不够,许多的诀窍还是靠师徒薪火相传的。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多方打听,他才好不容易找到几位早已退休多年的长兴楼老师傅,让这些已经八九十岁高龄的爷爷辈儿口述当年的实操情况。“其中有一位张老先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不仅告诉了我当年的老底子秘方,而且还多次上门为我做的小笼试吃把关。”回忆起这位恩师,陈爱根至今依旧充满着感激,“还差一口气儿,你再想想,再试试”是张老先生当时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自己都已经算不清到底做了多少次的尝试,这个过程经历了2年多,终于在我们接手长兴楼的第3年,顺利出师,走上正轨。“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至今,陈爱根还是会坚持自己制作馅料,作为这个老底子秘方的核心,他必须严格把控,复刻不走样——不放葱、姜、料酒这些佐料,小笼包的肉质吃起来也能透着香。虽然从字面上看来并不复杂,但是要做到并不容易。“肉馅的搅拌时间、何时加入肉皮冻、鸡汤的浓度、各种食材之间的配比……毫不夸张地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陈爱根说道,“虽然,我们已经制订了祖传技艺的选料、配方、搅拌乃至揉面、手压等每一道工序的明确标准,但是,我还是要根据经验,对每天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哪怕是当天的温度与湿度,都会对馅料的口感产生影响。”陈爱根对小笼包的每一步都相当严谨。

让国内外更多食客尝到这个味

年初的疫情对于餐饮业的影响不言而喻,陈爱根发现,虽然堂吃的人少了,但是外卖的需求反而更加旺盛了,甚至有些外地食客也来咨询是否可以快递。于是,在4月份的时候,长兴楼推出了小笼包外卖神器,将南翔的美味送出去!这款外卖神器选用的是由德国出产的一款食品级的特殊塑料材质,可以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或者锅子里蒸煮,造型像一个双层小蒸笼,上一层是小笼、下一层是冰袋和醋包,整个是圆滚滚的铜钱造型,相当讨喜可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欢迎。而其实,这款外卖神器并不是最新发明,早在2013年,陈爱根就开始琢磨外卖包装的事情了,多次与日本一家专门做食品外卖盒的知名公司接洽,可是最终还是在制作工艺上被卡住了:“当时蒸笼上面的打孔密度,对方无法做到,所以最终只好作罢。现在的这个成品,是在3年前确定新材质后,我自己重新设计的,把原本的孔眼从圆形改造成了长方形,经过多次试验与改良,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这次的疫情,加快了把它正式推出来的速度。”

工匠精神的慢工出细活,在陈爱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最近,他正在研发新的产品系列——菌菇系列,系列中的第一款松茸小笼已经在最后的测试阶段中:“目前,我们把这个系列限定于外卖,所以,经过速冻后,对它在不同时段里的状态结构分析,以保证它在30天内可以保持稳定的水准。这个系列里的100多款菌菇都是来自云南五六家不同的生态基地与农场,是我从之前走访的60多家里精选出来的。其实,我们从6年前开始,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各个地方寻找更安全,更健康的食材。打个比方,我们平时馅料里用到最多的猪肉。即使技术再娴熟,秘方再厉害,没有好的食材,这个馅料就是差一口气。所以,我们的猪肉都是与特定的无抗生态养殖场合作的,让它的纤维与口感尽可能接近传统。”

这些年来,为了把小笼做得更好,陈爱根一直在积聚各种能量,这不仅是在做上海味道,也是做上海礼物。在过去的几个月,长兴楼的小笼最远卖到了青海、新疆、内蒙古,据说,一位内蒙古顾客买去的小笼总价已近2000元。“作为百年老字号,我希望能把南翔小笼这门手工技艺一直传承下去,让国内外更多食客品尝到这个上海味道,让它‘活’起来。将来,长兴楼会有更多的文化赋能,比如我们正在与南翔的邮政局筹划做一个小笼主题的体验馆,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内容得到展现。”说着,陈爱根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纪念长兴楼120周年主题的明信片与邮票,据悉,它们将在十一后进行发售,将上海味道以另外一种形式送往千家万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