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礼物丨“东方油画”绣出魅力上海
2020-10-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中国有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殊不知,上海也有大名鼎鼎的绒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绒绣需要传承,更想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一份伴手礼。

历史  /

中西结合的“东方油画”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那里,便是上海绒绣的发源地。

浦东高桥古镇的西街有一座民国老宅,门匾上写着“高桥绒绣馆”。走进小院,客堂挂满“镇馆之宝”——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绒绣作品。虽说是绣品,但是看上去构图立体,色彩饱满,完全就是油画的感觉。

绒绣,源自于欧洲的意大利,最早是皇室用品,后来传到民间。19世纪40年代,绒绣由欧洲传入上海。

从欧洲到中国,绒绣技艺正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跨界产物。文化背景的冲突与技术创新的叠加,神奇地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高桥绒绣。

浦东高桥是“绒绣之乡”,高桥绒绣因此得名。因为羊毛绒线的材料特质,加上45度“戳针”绣法,呈现出的效果非常像油画,因而被称为“东方的油画”。

七拐八弯,走上木楼梯,便是两位70后绒绣区级传承人——何冬梅和金雯的工作室。

两人的绣架面对面摆放着,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大多数时候她们就这样忍受着寂寞,飞针走线。馆藏作品《祈祷》《远眺》《泰晤士河畔》出自金雯之手,《蒙娜丽莎》《鲁迅》《幸福指数》则是何冬梅的代表作。她们就像自己的绒绣作品一样,优雅清高,与世无争。

绣制绒绣的步骤,既简单又复杂。先要用打格子的方式将原图放大勾画在网格布上。然后根据原图画面色彩,按照色调、色相、色阶的区别染出所需颜色的绒线。一幅绒绣作品采用的绒线,往往需要几百上千种颜色。绣制时,先绣出轮廓,再绣各个色彩块面,最后进行细部刻画。

眼下,何冬梅正在绣梵高的名画《夜晚露天咖啡座》,而金雯在绣一幅摄影作品《阳光》。“比如绣天空,为了突出层次感和饱和度,需要用几十种蓝线来表达,有的偏绿偏蓝,有的带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桥绒绣进入鼎盛时期。上海东方绒绣厂成为全国最大的绒绣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任务应接不暇,从业人员数万,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地区以及南非、澳大利亚、日本等国。

发展  /

融入民间走向世界

2006年,上海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高桥镇政府开始了绒绣的保护工作。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开始施行,包括成立保护传承工作小组,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用文字、图表、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上海绒绣建立档案资料。

2009年,高桥绒绣馆在高桥老街开出,对绒绣作品进行展示、制作、销售、保护和传承。如何让绒绣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一份伴手礼?高桥镇一直在探索。

2015年,高桥镇在寻求传统手工艺出路的道路上,迈出了社会化动员、专业化推进、市场化认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成立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将其作为政社合作的第一个平台,创立非遗保护的智库联盟计划,将更多的跨界人才导入绒绣保护发展行列。

智库联盟成员为东岸注入活力,带着绒绣艺术品和文创品走入国际专业展会、国内艺术展、顶级商圈,将绒绣带入高校与留学生、传承人研习班学员交流互动,创新产品设计,寻找合作推广平台,使绒绣走出博物馆与更多的人面对面。

智库伙伴“文智工坊”工作室推出了有绒绣元素的手包、服装、鞋子等衍生品,还登上了淮海路K11购物艺术中心,令时尚人士眼前一亮。

为了让绒绣更“接地气”,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一直在免费培训绒绣人才,进入学校和社区推广绒绣技艺,上海中心的“午间一小时”,更是受到白领的欢迎。

绒绣文创品是可以复制的工艺品,不用名画,以简单的花卉、动物图案为主。一个绒绣教材包只卖90多元,配备了图样、绒线和绣框,用绒绣软件制作的图样,目前已经开发了樱桃、水仙、玉兰花开、七夕玫瑰、高桥老街、高桥新城6款图案。

意大利佛罗伦萨第82届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伦敦手工艺周、匈牙利“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活动……近年来,上海绒绣艺术品和文创品频频走向世界。未来,来沪的游客或许都会带走一份属于上海的独特伴手礼——绒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记者 周紫薇/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