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上海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
2020-10-12 上海

卢湾中学精心设计“大山”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快递是怎么到我们手中的?”“怎样改造矿泉水瓶,让手部残疾的人也能轻松拧开瓶子?”“会学习的小孩是怎样的?”今后,这类有趣问题将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记者10月12日获悉,上海市教委已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培育项目化学习实验校100所左右,覆盖全市所有区。

  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化学习是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

“项目化学习是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发现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核心的知识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介绍说,与日常在教室里传授式的学习相比,项目化学习最大的区别是孩子们保有对于真实世界探索的热情,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丰富而精彩。

在和田路小学,有各种各样的活动项目。在“劳动创造幸福——创意劳动101”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就在劳动中创造、劳动中学习。孩子们发现,劳动工具和材料、劳动方法和创新、劳动安全和保护、劳动工艺和设计、劳动职业和精神都值得研究。比如,快递是怎么到我们手中的?孩子们去研究快递员的工作,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快递员在规定时间里如何用最高效益的去送快递,研究快递员一天要送多少单、走多少路程,他们的饮食和休息是怎样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察人心也了解了职业的特点。

和田路小学积极推进项目化学习,学生们在进行校园节水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学,是为了用。张军瑾校长介绍说,学校以原来的单独学习学科知识,改变为在一定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将书本的固化知识植入于真实世界。比如,校园节水项目中,孩子们研究学校用水,通过学习怎样阅读、计算、比较自来水帐单,做科学比对实验,了解感应式水龙头和旋转开关式水龙头的用水量差异,用数据说话,再广泛调查征询各方意见,向学校提出改装水龙头的建议。进而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的位置装什么样的水龙头才合适。一个项目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语文写作表达知识等众多方面。“将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张军瑾说。

  培育100所左右项目化学习实验校  

记者了解到,2015年本市启动“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项目,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就是项目化学习。先后有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杨浦区杨浦小学、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上海市卢湾中学等32所学校先行开展学习基础素养领域项目化学习试点。

作为项目区,徐汇区围绕项目化学习,着力推动课堂变革。“四年多的项目化学习实践,徐汇区小学的课堂样貌也发生了明显转变,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和学习主动性,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钱佩红说。

比如,高安路一小设计了活动类的项目化学习——“会学习的小孩是怎样的”,通过对学习者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由原先老师告诉学生当一个学生需要怎么做,转化成为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我怎样才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的项目化学习,以“4+1”课程实践的方式,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学校以每周4天学科课程和1天综合主题活动为架构,在确保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用1天的时间设计系列主题式活动,促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实践中,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高安路第一小学《毫升与升》的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设计。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初中不止是一场活动,不单是‘甜点’,也可成为‘主食’。”卢湾中学校长张怡认为,学生在“项目”中亲历学科间的深度关联与融合,摆脱知识细节的纠缠,超越碎片化知识,在情境问题中实现知识与生活、社会、世界的联结与迁移,更实现了项目与知识、能力及素养的耦合。

根据计划,本市将构建三大实验载体,学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选择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同时,形成分层次推进结构,市级层面将分2-3轮评选若干个项目化学习的整体实验区、100所左右的实验校。而在师资方面,力争3年内培养100-200位左右在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种子教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