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虹镇老街》影像展今开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伴随着城市旧改的一路高歌,虹镇老街的动迁工作成为城市中心地区旧改的成功案例。据悉,这一街区承载了几代人在狭小空间“向上生长”的独特格局,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10月14日,《城市记忆——虹镇老街影像展》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海派文化中心开幕,展示了虹镇老街的前世今生。
80后原住民分享记忆中的虹镇老街
在海派中心一楼,竖了一块虹镇老街的路牌,还有若干居住在那里的普通居民的黑白写真、生活旧物。来到二楼,通过交织错落的图片、视频、插画、文字等,展示了虹镇老街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虹镇老街这个地块,不仅仅留给大家破旧的老宅,拮据的生活的印象,还有不同时期居民的生活方式。
生在虹镇老街、长在虹镇老街上的80后设计师董毅今天也来到展览现场,并向观众做了一场分享。“小时候我住在XX路XX弄后门,我曾一度迷惑自己的身份证上写的地址为何会有‘后门’。当年虹镇老街‘名声在外’,如果坐车的时候说自己是虹镇老街来的,人家会让你三分……”这样风趣的解说引燃了全场。
董毅大学时念的是艺术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少同学诧异于他居住的环境,在校期间他和同学合作拍了一部纪录片,大家扮作虹镇老街街坊的小商贩、厨师等小人物,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街区的影像。
虹口区将出现一张崭新而闪亮的城市名片
在上海人的普遍印象中,位于虹口区的虹镇老街并不仅仅只是一条街的名称,而是附近的居民约定俗成地以这一条街名来指代附近的一片棚户区域。曾几何时,这片棚户区曾被人冠以“穷街”“流氓窝”之名。所以狭义上,它主要是指由瑞安集团投资改造的旧改地块,由新港路、东沙虹路、临平路和虹镇老街四条路围起来的一个长方形街区——人口密度极高、居住条件简陋、周围环境脏乱差。
1995年起,虹口区通过土地批租等渠道,大力推进365危棚简屋改造,由此拉开了虹镇老街棚户区最密集区域的全面改造。截至2019年2月28日,随着虹镇老街7号地块A块最后1证居民自行搬家交房,这块占地面积约90公顷,共涉及居民15288户、单位232家,历时23年零4个月的旧改顺利结束,虹镇老街这个曾经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很快将从地图上彻底抹去,换来虹口区又一张崭新而闪亮的城市名片。
“当我们在这一次,通过影像(包括各种历史遗存的实物)触摸虹镇老街的历史沧桑时,也许可以通过更为坚定的立场,站在人和城市确凿的、即时的、双向的联系空间,以潜移默化的图景,重新渲染出城市的现实和未来。这一切或许不是偶然,因为若干年后人们回过头来看古老又陌生的虹镇老街,也许不是回溯,而是前瞻,因为所有的改变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有了全新的更为理性化的理由。尤其是随着虹镇老街最后一片棚户区的拆迁,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自然有了更多审读和触摸的价值!”策展人林路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