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青春战疫故事成为思政课生动“教材”
2020-10-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这是一个“读懂中国”的最好课堂,这是一部最生动的思政活教材,这也是一群00后新生开学后接触到的一堂特殊思政课。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念在湖北,青春正好。上海师范大学2020级新生最近人手一册拿到了一本《我在湖北》新书,有精美的插画、有有声书的声音陪伴。他们在文字中感受今年抗疫最关键的历史时刻,那些身在湖北的学长学姐的真实生活。他们为当下定格,为历史存真的随手笔记,也于无形中开启最特别的朋辈教育,携手青年共同成长。

▋ 故事1:

亲眼见证医护人员和死神赛跑

报名成为服务医生的志愿者

周齐就是《我在湖北》的作者之一。寒假的时候,他还是一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6月份毕业后,他走上了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中学教师的岗位。疫情期间,为了照顾摔伤住院的母亲,周齐亲眼见证了医护人员和死神赛跑,深受触动,也深深激发起他的青年担当。

返回湖北监利之初,由于附近无感染人群,周齐还是在家开心地过了大年。直到1月27日,母亲意外从高处坠落,受伤十分严重,当天便住到了ICU,一切发生了改变。

“晚上,医生告诉我,母亲失血较多,血小板指数低到只有1,需要尽快输血,但是医院的血库因为疫情影响,十分稀缺,需要从市里调取,但是道路被封,交通被堵,血什么时候能送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周齐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疫情的影响。两天后,医生建议转院,因为县城的医护人员大部分已经去一线抗疫了。

转院到荆州中心医院的日子,周齐对疫情的感触更为深刻了。为了接收感染人员,许多病房作为了隔离区,医生护士“不要开空调,不准外出,不要开窗”的叮嘱让周齐紧张。但在医院里,他更看到了数名医生为抢救患者的努力和坚持……

“疫情是多么恐怖,多么无情,但医护人员却与其不断地抗争,即使面临感染风险,即使需要整天套在密闭的防护服里,他们依然不惧危险,齐心协力。还有我们的社区志愿者,他们冒着风险,保障这小区人员的生活和健康,还有国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们筹集各方资源,为灾区送来赠防疫物资,正是他们,抵挡住了病毒对我们的威胁,也正是祖国在背后的强大支撑,我们普通老百姓,我们不幸被感染的同胞们才能得到保护和救治……”

周齐不禁反思自己,作为一名青年,作为一名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一名已经开始实习的老师,自己是不是应该去肩负起身上的职责,也去贡献一份力量?

于是,他就地找到了护士长,主动请缨。护士长考虑到周齐需要照顾自己的母亲,没有直接安排他前去做志愿服务。再三努力下,周齐申请作为病区的采购员,每周出去两次为大家采购生活必需物资。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病区的一名医生,由于病房里的大部分护士和医生都去了疫区,这名医生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他拜托我,帮他采购些生活物资放在他家楼下。当时,我真的感到十分震撼。”周齐亲眼目睹,为了照料病区的病人,这名医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这种精神让人感佩。

之后,为了让医护人员减轻压力,周齐和病区的其他家属也轮番给病区的人们测量体温。

“作为青年的我们,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也更应该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为社会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就这样,在医院接近60天的时间里,周齐收获了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从这件事后,以后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定会全力以赴。

▋ 故事2:

与坚持出门工作的父亲争吵

终于理解教师职业的崇高

在这场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的疫情阻击战中,没有人是旁观者。

疫情时,上海师范大学的张鑫钰坐标武汉。“武汉封城之际,疫情危急,谁都想在这座‘危城’中保自己与家人得一隅安宁。”这是张鑫钰最初的想法。在她眼里,新增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早已在心中把出门和感染新冠画上等号。如果不是“弹尽粮绝”,她绝不会踏出家门一步。可是,作为一名当地高中教师的父亲却依然坚持出门工作。

张鑫钰知道,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无数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正在浴血奋战,战疫英雄们往往身负责任,自己对他们充满敬佩和尊敬。但是当这份责任落在自己爸爸的肩头,做女儿的,却只觉过于沉重,宁愿他不要去做一个英雄。

每当父亲出门,她都会和他发生争吵。“就算十万火急的事情,就不能用线上会议解决吗?”那时候,爸爸永远只用一句话回答:“因为有些事必须得有人去做。”

挽留无果,只能化为叮咛,心中满溢的是无奈与担忧。 

直到有一天,一则热搜让张鑫钰改变了想法:湖北襄阳一所小学的老师们几乎全员出动,他们将一摞摞的书分类摆放再分装成套,仔细消毒后,送到家长们手中。巨大的工作量没有留给他们休息的时间,有的老师甚至加班到深夜……

突然之间,张鑫钰才发现,并不是只有父亲在战斗,各地的老师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学生。于是,在为了“出门”一事争吵不休两个月之后,她第一次尝试着去和父亲交流。

父亲告诉她,武汉按下了暂停键,但高三学生不能停,如果老师们都因为害怕而不出门工作,那高三的学生怎么办,他们的安全谁来负责?作为当地的高中教师,为了保证高三学生尽快复课,每日出门奔波,是为30个高三班级搭建洗手池、筹备口罩,为复课做好准备。

张鑫钰逐渐理解了这种坚持,也没有再与父亲为出门而争执了。原来,每一次身影的消逝,都是走在捍卫学生的健康和未来的路上。

“如今的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切身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教育是无上光荣的责任。师长们像一盏长明的灯塔,驱散阴霾,指引通向希望的方向。”张鑫钰期待,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像坚定执着的父亲,像每一位付出的老师那样,不负青年之使命。

 == 缘起 == 

从流水式记录到思想升华生动实践行动

《我在湖北》收录了上海师范大学疫情期间身在湖北的师生写下的100篇亲历文存,是一部青年大学生亲历湖北抗击疫情纪实。

百篇文字,绝大部分作者是“95后”,还有38位“00后”,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身在湖北的师大学子用文字记录了疫情期间最真实的生活,为当下定格,为历史存真。

今年的疫情期间,上海师范大学576名学生身在湖北,其中95人在武汉。每一位身居疫情“震中”的湖北学生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有的是家里餐桌上食物的变化,是隔壁邻居的一声关心,是对支援前线亲人的担忧;有的是与死神擦肩,和朋友告别;有的是挺身请战,在前线日夜坚守;有的是从胆小害怕到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有的是严格自律,居家战疫……

从最初辅导员、学工部老师作为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出发的“报平安的流水式记录”,到渐渐从中看到学生们自发在致敬战疫中的英雄、记录思考和成长时,“2020年春天的故事”便有了雏形。朴实而无加修饰的词藻背后,感受到的是每一位湖北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故乡的热土。磨难中奋起的中国青年,也让旁人看到必将成为中国最坚实后浪的信心。

“当看到我们身在湖北的576名学生一个不少回到了学校,我终于松了口气。”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我在湖北》主编林在勇袒露自己的内心,而在挑选了百篇文字入册时,每每翻看都不禁泪目。

“这本记录青年大学生亲历疫情的文存,既是师大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最鲜活的课程教材。”林在勇说,《我在湖北》的作者,不是英雄、不是模范、也不是干部,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看待疫情的理智和平和,预示着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对于国家的自豪和热爱也折射出中国未来的胸怀和自信!

 == 探索 == 

形成全方位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育人

思政的课堂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正如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

青年有责,同心战疫。新生田袁馨感慨地说,自己草草翻阅完了这本由上师大学长学姐们亲自撰写的书,为什么不敢细细品读?只因怕眼中噙着的泪水潸然落下,也许这就是有血有肉的文字所带来的共情。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介绍说,这一次,除了在疫情“风暴眼”的大学生作为作者外,上海师范大学更是发挥综合型大学优势,全方位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感受真实的力量,并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角、成长主角。

“我们美术学院学生专门为书籍设计了封面,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担任全书的文字编辑和校对,每个学院都设计创作了抗击疫情主题的海报作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为该书录制的有声读物也已经在喜马拉雅同步上线。青年学子正在用多形式、多媒体呈现的方式,传递中国最真实的声音。”

葛卫华说,在大学校内的思政课堂,这些学生将有望和思政老师同台上课,将思政课堂带活。目前,《我在湖北》的作者联合市内西南片高校师生组成了宣讲团,已经举行了“青年有责·同心战疫”宣讲团首场报告会。

接下来,宣讲团将探索走进其他高校和中小学的机制,以朋辈视角诉说位于抗疫前线的家乡是如何苏醒,战疫英雄如何启迪人激励人,中国战胜疫情最坚实的力量缘何而来,自己又是如何从战疫中成长的动人故事。通过这一场场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讲述,亦进一步助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