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用过的蜂花肥皂吗?昔日制皂厂部分变身“皂梦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蜂花香皂曾是几代人的记忆,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制皂厂是近百年的老厂。如今,在杨浦滨江南段出现了一个“皂梦空间”,它的前身是制皂厂的污水处理厂。今天(10月30日)是空间试运营首日,85岁的上海制皂厂老党委书记钱文荣和老员工们结伴到焕然一新的“皂梦空间”打卡。“我1996年退休后就没来过这。真的太棒了,老厂换新颜啊。”
走进白七咖啡馆,上海制皂厂的一群退休老员工们品尝着造型像肥皂的蛋糕,聊着老厂旧事。
为首的是1935年出生的老党委书记钱文荣。从1983年转业来到厂里,到1996年退休,他所在的这段时间,上海制皂厂经历了高速发展。
“我记得刚进来不久,我们厂就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改革了制造肥皂的原料,创新了高压水解技术,不仅节约了能源,还提高了肥皂原料的质量。原来包装肥皂需要靠人工,速度很慢。记得那时我们还创新了包装材料,采取了自动化包装。此外,员工们还研发了新的产品,如液体固本洗衣皂、肥皂粉等。”在参观了“皂梦空间”后,钱老十分激动,这里是原来的污水处理厂,现在变成了那么漂亮的景点,将原来肥皂的元素融合到了新的设计中。
和钱老一样激动还有上海杨树浦文创公司副总经理谢平。这里的每个设计想法都是设计师和她所带领的团队共同头脑风暴的结晶。
在空间的外围,贴着好几幅“国营上海制皂厂”的老海报。“原本,这几面围墙已经年久失修,设计师希望保持它的原状,显示百年老厂的原生态,但我希望用海报的形式让大家知道这里就是原来的制皂厂。经过几轮争论,最后设计师采纳了我的意见,没想到效果非常好。”看到不少人对着海报“咔嚓咔嚓”,谢平感到很欣慰。
室外的区域中,不时可以看到锈迹斑斑的管子和零件,这些都是设计师从原制皂厂的机器上拆下来的,现在它们重获新生。谢平告诉记者,就连这里种植的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和制皂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均是制作肥皂的原料。
在空旷的室外休闲区,一个3岁不到的小朋友吹着泡泡,玩得很开心。进入室内,在二楼的手工体验区,亲子家庭可以尽情感受手工制皂的乐趣,将DIY的手工皂带回家。
穿过由管道和多媒体光影打造成的“时光隧道”,底下是一个有趣的互动电子感应屏,踩在上面,会变幻出许多图案。
隧道的尽头是一个大型艺术品《一年/一万年》。这是融入泡沫元素的艺术品,形似钟乳石,也是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永久性展品之一。
在休闲咖啡馆连接的另一处,是个相对独立的展区。各种极具年代感的肥皂,包裹在一个个肥皂泡型的透明展示窗内,“长”在绿色植被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顶楼的雨水花园则按照沉淀池的圆形脉络延伸。一处室外香气花园内,三个圆柱状的花架围成一个个充满情调的咖啡点。“这里原有三个早已拆除的储油罐,我们通过历史资料比对找到了它们的位置,用花架再现了当年油罐的形态。”谢平介绍说。
杨浦滨江办常务副主任、滨江公司董事长左卫东表示,杨浦南段滨江为目前中心城区滨江区域最具规模的连片开发区域,杨浦滨江沿线还有不少工业遗迹,“皂梦空间”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样本,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以上海工业制造业闻名的杨浦,正在助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