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打开了社区信任的大门,这个案例入选2020《上海手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今天(10月31日),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暨全球城市论坛举行,《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全球首发。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成为构建社区信任与温度的纽带?“上海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成为中国唯一入选本次《报告》社会篇的案例。
参与了一个线上计划将自己“门”打开了
同济新村居民张永梅是一名SEEDING计划的超级行动者,参加项目以来坚持每天都打卡。“开始还不懂什么是打卡,后来就很熟练了,说明只要肯下功夫,老年人也可以融入社会。”
今年年初,她从国外回来就一直封闭在家里,原计划三、四月到意大利旅居,但因为疫情没能成行,心情很苦闷。参加SEEDING计划也很偶然,她正好在朋友圈里看到——无接触种子分享,感觉很有趣,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住在同济新村的底楼的她家中有一块空地,天时地利人和,她在网上买下了种子。
那时她还未能料到自己能收获到什么。她将种子种下,又对小院做了些设计,给篱笆涂上色,放些旧自行车这样的老道具,就这样,种子一点点发芽,小院也一日日更漂亮。“原先小院很偏僻,变样之后,路过的居民也开始来看我的小院。”
“我小时候住在东安新村,一层楼里大家都很熟悉,现在邻居之间都不太往来。今年参加SEEDING计划后,才发现这栋楼里一半人家已经租出去或卖掉了。”张永梅开始搭建种子接力站,向邻居开放小院,原本陌生的邻居因此有了认识交往的机会,还发现了和自己同住一个社区的其他同伴也在SEEDING社群中,如今他们还邀请邻居一起动手改善小院前的公共绿地。
“我觉得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把‘门’打开。这也是我参加SEEDING计划后获得的最大感悟。如果没有这样开放的项目,我可能也不会认识很多人。人是群居动物,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社会才会温暖有光。”张永梅说。
今年城市日关注社区带来的社会温度
“如今在城市中,个人和家庭都出现了原子化状态,只有在疫情期间,才能感受到邻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社区花园中的种子分享行动,可以发掘邻里间的信任。” 该项目的发起者,也是青年报·青春上海采访过多次的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中心联合创始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者刘悦来表示。
趁着疫情期间大家被禁锢在家时发起的SEEDING计划,用无接触分享种子和绿植空间的方式,重构了信任与互助的绿色健康环境。四叶草已在上海做了90多个社区花园,这次SEEDING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还逐渐建立起了华南、北京、西南、天津等区域乃至全国性网络。
“不管怎样,社区的融合是必须的,尤其要思考,如何改变原子化的状态,如何能想自由的时候自由,需要帮助时又能及时得到帮助。疫情给予了我们重新思考的空间。” 刘悦来说。
这也是今年世界城市日的年度主题——“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所关注的。今天所发布的《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中也聚焦了这一主题,这一报告回应联合国对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呼吁,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城市治理、文化、国际合作六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鲜活的实践案例,诠释如何通过城市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治理,增加社会温度,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韧性,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手册收录的20个案例来自全球17个城市和2个国际组织,覆盖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多个地区,兼顾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国案例共有5个,其中上海有两个案例入选。
另一个入选《报告》生态环境篇的上海案例“回归的江河——让城市充满温情”,记录的是近十年来上海如何从规划到项目落地,最后实现黄浦江两岸全面贯通,如今还在不断地进行优化的过程,还江于民、还景于民,让城市公共空间真正为人民所用。
除上海两个案例外,中国入选的还有经济篇的深圳案例“自由开放园区打造创新高地”、城市治理篇的“厦门完整社区建设——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案例、文化篇的广州案例“文化激活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